心远庵

著屐登山援葛藟,听猿待月夜眠迟。
书成袖里燕衔去,月死枝头猿不知。
寄远岂无萱草带,勒铭自写茯苓芝。
何须更觅桃源路,朝市山林处处宜。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超脱世俗、悠然自得的隐士生活,表达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

1. 登山听猿,夜眠待月
诗人穿着木屐登山,抓着藤蔓攀爬,听着猿猴的叫声,在月光下迟迟不睡。这些画面展现了隐士亲近自然、无拘无束的生活状态。

2. 书成燕衔,月死猿不知
写完的书信被燕子衔走,月亮落下时猿猴却浑然不觉。这两句充满奇幻色彩,既表现了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也暗含一种超脱世俗的淡然——世事变迁,自然依旧,人不必过于执着。

3. 寄远萱草,勒铭茯苓
诗人想给远方的人寄去萱草(象征忘忧),又用茯苓(一种药材,象征长寿)刻写自己的感悟。这里既有对亲友的牵挂,也有对自身精神世界的记录,体现了隐士既深情又超然的心态。

4. 何必桃源,处处皆宜
最后两句点明主旨:何必非要寻找传说中的桃花源?只要心境超脱,无论是在繁华的街市,还是在幽静的山林,都能找到自在的生活。

精髓与魅力
这首诗用生动的自然意象(猿猴、燕子、月光、藤蔓等)勾勒出一个远离尘嚣的世界,但它的核心并不是逃避现实,而是表达一种心境——只要内心宁静豁达,无论身处何地,都能活得自在。诗人用轻松的语言,传递了深刻的生活智慧:真正的自由,不在于环境,而在于心态。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