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岩

阳朔县中城北寺,人传曹邺旧时居。
年深寺废无人住,惟有石岩名读书。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阳朔县一座荒废寺庙的景象,暗含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全诗用白描手法,语言平实却意味深长。

前两句像导游介绍景点:阳朔县城北有座寺庙,当地人说是唐代诗人曹邺的故居。这里用"人传"二字暗示传说未必可靠,为下文埋下伏笔。后两句笔锋一转:岁月流逝,寺庙早已破败无人,只剩下一块刻着"读书岩"字样的石头还留着名字。

最妙的是结尾的"读书"二字。它既指岩石的名字,又让人联想到曹邺当年在此苦读的情景。如今人去楼空,唯有"读书"这个精神符号留存,形成强烈对比。诗人没有直接抒情,但通过"寺废无人"与"名读书"的对照,自然流露出对文化传承断裂的惋惜,以及对读书精神的敬意。

全诗就像一张老照片:破败的寺庙是模糊的背景,而"读书岩"三个字是清晰的焦点,让人透过沧桑看到永恒的文化价值。这种以小见大、含蓄深沉的表现手法,正是古典诗歌的魅力所在。

解缙

解缙(1369年-1415年),字大绅,一字缙绅,号春雨、喜易,明朝吉水(今江西吉水)人,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中进士,官至内阁首辅、右春坊大学士,参预机务。解缙以才高好直言为人所忌,屡遭贬黜,终以“无人臣礼”下狱,永乐十三年(1415年)冬被埋入雪堆冻死,卒年四十七,成化元年(1465年)赠朝议大夫,谥文毅。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