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癸亥以公事出会宁北境(二首)

北出长城古塞边,荒松落日少人烟。
隔河又是河西地,过得敦煌是酒泉。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西北边塞的苍凉画卷,读起来像跟着作者进行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

第一句"北出长城古塞边"就像电影开场的长镜头:我们跟着诗人向北走,穿过长城,来到古老的边防要塞。这里用"古塞"二字,立刻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

第二句"荒松落日少人烟"是特写镜头:几棵孤独的松树,西沉的太阳,几乎看不到人烟。三个意象叠加,把边塞的荒凉感写得特别生动。特别是"荒松"这个说法很新鲜,松树本象征坚韧,但加上"荒"字,反而突出了环境的艰苦。

第三句"隔河又是河西地"最有意思。表面是说过了河就到河西走廊,但"又是"二字透露出诗人长途跋涉的疲惫感——怎么过了这条河,还是同样荒凉的河西地区啊!

最后"过得敦煌是酒泉"像在说行程表,但藏着深意:敦煌在当时已是边陲重镇,可诗人还要继续往西到更远的酒泉。这种递进式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边疆的广袤和无尽征程。

整首诗妙在:
1. 用最朴实的语言写景,每个字都像边塞的风沙一样干脆利落
2. 通过空间移动(长城→荒原→河流→敦煌→酒泉)带我们身临其境
3. 在冷静的叙述中藏着情感,比如"少人烟""又是"这些词,都能感受到诗人的孤寂

就像用文字拍纪录片,没有华丽词藻,但荒原、落日、孤松、长河的影像深深印在读者脑海里,让人感受到古代戍边者眼中的边疆风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