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十五首

便是犹陪句,如何已涉言。
须知言句外,声色不相干。

现代解析

这首诗探讨的是语言和真实体验之间的关系,核心思想是:真正的领悟往往在言语之外。

前两句用矛盾的手法点出问题:当我们试图用语言描述真理时,哪怕加上"犹陪"(勉强接近)这样的修饰词,其实已经偏离了本质。就像指着月亮的手指不是月亮本身,任何解释都是一种隔阂。

后两句给出解决方案:要明白真理存在于言语之外,就像声音和颜色(代表感官认知)无法真正触及本质。诗人提醒我们不要执着于文字表面,就像看一幅画时,重要的不是画布颜料,而是画作传递的意境。

全诗像一份"使用说明",教我们如何对待智慧:既要用语言作为工具,又要超越语言的局限。就像我们感受微风时,不需要分析"风"字的笔画,而是直接去体验那份清凉。这种对"言外之意"的追求,正是东方哲学特有的智慧。

释宝印

释宝印(一一○九~一一九一),字坦叔,号别峰,俗姓李,嘉州龙游(今四川乐山)人。少从德山院清素得度具戒,听《华严》、《起信》,既尽其说,弃依密印于中峰。会圆悟归昭觉,留三年。后南游,谒佛性泰、月庵果、草堂清。晚至径山,谒大慧宗杲禅师。大慧南迁,乃西还。后再出峡,住保宁、金山、雪窦。孝宗淳熙七年(一一八○),敕补径山,召对选德殿。光宗绍熙元年十二月卒,年八十二。谥慈辩。为南岳下十六世,华藏密印安民禅师法嗣。事见《渭南文集》卷四。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