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岩山绝顶歌

兰岩山高出西极,东南诸峰秀无敌。
中有瀑流挂绝壁,建瓴直下三千尺。
僵木横溪龙偃卧,怪石夹道虎踞坐。
惊风划来惨么么,万壑松声海涛播。
跻崖蹑涧俯复仰,洞府𥓂砑豁轩敞。
似闻列缺引霹雳,亦多魑魅兼魍魉。
黄熊奋奔青兕立,寡鹤哀鸣断猿泣。
我行欲息不敢止,凭高望远忧思集。
九州四海何茫茫,神禹之迹忽已荒。
峨岷秋阴接太华,洞庭倒景摇潇湘。
孤云低飞楚甸阔,征鸟竟没吴天长。
五台之墟控三峡,之子何时归故国。
好在残年十月冬,相逢江上梅花白。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兰岩山的壮丽景色和诗人登山时的复杂感受,既有对自然的惊叹,也暗含忧国忧民的情怀。

开篇用"高出西极""秀无敌"等夸张手法突出山势之高、景色之奇。瀑布像倒悬的瓶子直泻三千尺,枯木如卧龙,怪石似猛虎,狂风呼啸时松林声如海涛——这些比喻让险峻的山景变得生动可感。

登山过程中,诗人通过"俯复仰"的动作描写,带我们体验攀爬的艰辛。山洞幽深得仿佛能听见雷神驾车的声音,看到各种山精鬼怪,黄熊、青兕等野兽更添恐怖氛围。鹤的哀鸣和猿的哭泣,其实是诗人自己内心不安的投射。

站在山顶远眺时,诗人的视野从山川转向天下。"神禹之迹忽已荒"暗示对时局的忧虑,峨眉山、华山、洞庭湖等著名景观的罗列,展现的是对广阔国土的牵挂。结尾的"五台之墟控三峡"等句,通过询问游子归期和期待冬日重逢,将壮游的豪情转化为对家国的深情。

全诗就像一部风光纪录片:镜头先给山体特写,接着带观众体验登山过程,最后拉成俯瞰天下的广角镜头。诗人把对自然的敬畏与对民生的关怀完美融合,险峻山水成了寄托忧思的载体。最动人的是,在描绘令人腿软的高山绝景时,诗人始终保持着对人间烟火的眷恋。

周是修

(1354—1402)明江西泰和人,名德,以字行。少孤力学,洪武末举明经,为霍丘县学训导,建文间为衡王府纪善,留京师,预翰林纂修。好荐士,屡陈国家大计。燕兵入京城,自经于应天府学尊经阁。尝辑古今忠节事为《观感录》。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