厓山吊古 其二

驻跸当年帝子魂,鹃啼陵木不堪论。
翠华影没馀云树,黑气烟沈向海门。
正笏朝衣谁劝讲,断维祭器竟先奔。
只今独有厓前月,长照荒林怨断猿(清赵允閒等重修《厓山志》卷七)。

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站在厓山(南宋最后抵抗元军的地方)追忆历史的悲凉场景。全诗通过几个画面,传递出亡国的伤痛和无奈。

前两句写南宋末代皇帝(帝子魂)曾在此驻留,如今只剩杜鹃在皇陵的树上哀啼,让人不忍回想。这里用"鹃啼"暗示亡国之痛,鸟叫声更添凄凉。

中间四句用对比手法:当年皇帝仪仗(翠华)的踪影早已消失,只剩云雾中的树木;战火的黑烟笼罩着入海口。当年那些穿着朝服的大臣们(正笏朝衣)没人真心辅佐皇帝,战船缆绳(断维)刚断,祭祀的礼器就被抛弃,官员们抢先逃命。这些描写生动展现了王朝末日时树倒猢狲散的景象。

最后两句是全诗最精彩的部分:如今只有厓山前的月亮依旧,照着荒林中哀鸣的猿猴。用永恒的月亮对比短暂的人世,用猿猴的哀鸣象征无法消散的亡国之恨,余韵悠长。

整首诗就像一部历史纪录片:先给一个荒凉的空镜头(鹃啼陵木),然后闪回当年的混乱场景(黑烟、逃窜的官员),最后定格在永恒的月光下,让读者自己体会其中的沧桑巨变。没有直接说"多惨啊",但每个画面都让人感受到深深的悲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