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运使海漕抵京,见宣城贡侍制

易于涉险必曰川,何况航海决九渊?
海虽无风浪或颠,银山雪屋相崩骞。
国家鸿庥上际天,漕海运粮今几年?
波神水妃相后先,分护粮艘咸周全。
棹郎捩舵歌扣舷,南风趠帆到幽燕。
万井白袅朝炊烟,青驹之年福更延。
上帝降监加矜怜,天子明圣宰相贤。
明烛万里无私偏,春运已达北海壖。
天吴帖首海若眠,李郎夏运能勉旃。
海波镜平粮在船,由郎心纯志确坚。
敬亭之山秀而妍,幼从贡公读陈编。
志存功业永久传,悬知此行尤静便。
定膺上赏坐玳筵,金缣缥醪宠命宣。
应从贡公见榻前,清光咫尺如霏烟。
贡公若问老郑虔,为言白头仍草玄。
海宇清晏无戈鋋,咏歌太平老林泉,却寄贡公山木篇。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朋友李运使负责海运漕粮进京,诗人写诗送行并托他问候在京城的贡侍制。全诗用生动的比喻和真挚的情感,表达了对朋友事业的支持和对太平盛世的赞美。

全诗可以分成三部分:

1. 第一部分写海运的艰险(开头到"南风趠帆到幽燕"):
- 用"银山雪屋"形容海浪的凶猛,说明海运比河运危险得多。
- 但因为有神灵保佑(波神水妃)、船员技术好(棹郎捩舵),加上国家福运昌隆,所以能平安到达。

2. 第二部分赞美太平盛世("万井白袅朝炊烟"到"海波镜平粮在船"):
- 描写京城炊烟袅袅的繁荣景象,说这是因为皇帝圣明、宰相贤能。
- 夸李运使心志坚定,所以连海神都安静下来(天吴帖首),让运粮船平安航行。

3. 第三部分托付问候("由郎心纯志确坚"到最后):
- 回忆李运使小时候跟着贡公读书的往事,相信他这次进京定会受赏。
- 托他转告贡公:我现在过着隐居生活,虽然头发白了还在研究学问,但很享受太平日子。
- 最后说要寄一首《山木篇》给贡公,表达山林隐居之乐。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1. 用"银山雪屋"这样形象的比喻让读者感受到海浪的壮观
2. 把海运成功归功于"天人合一":既有神灵保佑,也有人类努力
3. 通过送别友人带出对太平盛世的感恩,展现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
4. 结尾的隐居愿望与前面的建功立业形成对照,体现古代文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