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行偶成
古人入邻疆,其识在觇国。
新墙卑故墙,谓其民力竭。
我昨至芜湖,高楼半天矗。
市廛何繁富,所陈皆异物。
转舟至宁太,曲折凡三日。
瓦屋无一椽,鹑衣多百结。
嗟我耕作俦,略似沟中瘠。
升平三十年,无旱乾水溢。
元气应早苏,民穷胡此极。
此故人知之,未语先叹息。
土货百不行,利尽他人得。
鸦片遍闾阎,其害为尤剧。
万方胥一概,偏隅更何说。
其荣在毛发,其瘁在筋骨。
即有仓扁来,望之神先夺。
借问医国手,何以挽斯劫。
作歌谂有位,采风慎勿辍。
新墙卑故墙,谓其民力竭。
我昨至芜湖,高楼半天矗。
市廛何繁富,所陈皆异物。
转舟至宁太,曲折凡三日。
瓦屋无一椽,鹑衣多百结。
嗟我耕作俦,略似沟中瘠。
升平三十年,无旱乾水溢。
元气应早苏,民穷胡此极。
此故人知之,未语先叹息。
土货百不行,利尽他人得。
鸦片遍闾阎,其害为尤剧。
万方胥一概,偏隅更何说。
其荣在毛发,其瘁在筋骨。
即有仓扁来,望之神先夺。
借问医国手,何以挽斯劫。
作歌谂有位,采风慎勿辍。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清朝晚期社会贫富悬殊、民生凋敝的现实,通过对比手法和深刻观察,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和百姓命运的忧虑。
1. 贫富对比触目惊心
诗人用"高楼半天矗"和"瓦屋无一椽"形成强烈反差:芜湖城里商铺林立、商品奢华,而转舟三日所见尽是破败草屋、衣衫褴褛的农民。这种视觉冲击揭示了繁荣表象下的真实民生——像"沟中瘠"(饿得皮包骨的乞丐)一样的贫苦大众。
2. 盛世假象下的危机
明明三十年没有天灾("无旱乾水溢"),按理说经济该恢复了,但百姓却穷到极点。诗人尖锐指出根本原因:
- 经济殖民化:本土产业凋零("土货百不行"),利润全被外国商人赚走
- 毒品泛滥:鸦片毒害深入民间("遍闾阎"),让人精神萎靡、身体垮掉
3. 社会病入膏肓的隐喻
用病人比喻国家:"其荣在毛发"指表面光鲜,"其瘁在筋骨"暗示内里腐朽。连神医扁鹊来了都会吓退,说明社会问题已积重难返。
4. 知识分子的责任感
最后诗人呼吁当权者("有位")重视民间疾苦,继续"采风"(实地调研)。这体现传统士大夫"医国"的担当,虽然全诗充满无力感,但仍保留着改良的希望。
现代启示
这首诗像一部纪录片,记录了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惨状。今天读来依然震撼:当经济发展不能惠及普通百姓,当外来商品冲击本土产业,当精神鸦片腐蚀国民意志,历史教训值得深思。诗人对民生细节的观察(如对比新旧城墙判断民力)也展现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