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归彦温
林虑吾郡山,弃之来浚都。
子实浚都人,乃得居林虑。
出疆必载质,浮海或乘桴。
圣贤义有在,并介遂殊途。
静言复自咎,九徵有不渝。
袁闳筑土室,苑粲安一车。
六月拥裘卧,异世真同符。
何当云壑里,添我一茅庐。
子实浚都人,乃得居林虑。
出疆必载质,浮海或乘桴。
圣贤义有在,并介遂殊途。
静言复自咎,九徵有不渝。
袁闳筑土室,苑粲安一车。
六月拥裘卧,异世真同符。
何当云壑里,添我一茅庐。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作者对朋友归彦温的思念,以及自己对人生选择的反思。全诗用对比手法展开,核心是两种不同生活态度的碰撞。
开头四句形成巧妙反差:作者本在林虑山(隐居之地)生活,却主动离开去了繁华的浚都;而朋友作为浚都本地人,反而住进了林虑山。这种"互换人生"的设定,引出了对生活选择的思考。
中间部分用历史典故表达人生困境:孔子周游列国要带着见面礼("载质"),遇到乱世可能乘木筏逃亡("乘桴"),说明圣贤也有不得已的时候。作者通过"并介殊途"(有人入世有人隐居)的对比,流露出对自己选择的怀疑。
后段用两位隐士的典故(袁闳住土屋、苑粲住牛车)表达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六月穿皮袄"的夸张描写,强调真正的隐士能超越世俗认知。最后两句是诗眼:作者幻想在云烟缭绕的山谷里,和朋友比邻而居,共享隐居之乐。
全诗的魅力在于: 1. 用"人生互换"的巧思引发思考 2. 历史典故的运用让说理更生动 3. 对隐居生活的描写充满画面感 4. 结尾的想象空间让思念之情更动人
本质上,这是首关于人生选择的哲理诗,通过对比不同生活方式,表达了作者在仕隐之间的挣扎,以及对纯真友谊的珍视。
许有壬
许有壬(1286~1364) 元代文学家。字可用,彰(zhang)德汤阴(今属河南)人。延祐二年(1315)进士及第,授同知辽州事。后来官中书左司员外郎时,京城外发生饥荒,他从"民,本也"的思想出发,主张放赈(chen 四声)救济。河南农民军起,他建议备御之策十五件。又任集贤大学士,不久改枢密副使,又拜中书左丞。他看到元朝将士贪掠人口玉帛而无斗志,就主张对起义农民实行招降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