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题

时与醉林壑,因之堕农桑。
槐烟渐含夜,楼月深苍茫。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山林间醉酒、沉浸于自然中的闲适画面,同时透露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一丝时光流逝的朦胧感。

前两句"时与醉林壑,因之堕农桑"写的是诗人经常在山林间喝醉,因为这种生活而爱上了种田养蚕的农家生活。"醉"不仅是喝酒,更是一种陶醉的状态,表现出对自然生活的享受。

后两句"槐烟渐含夜,楼月深苍茫"转向景物描写:槐树间的雾气渐渐融入夜色,楼阁上空的月亮显得深远而朦胧。这里用"槐烟"和"楼月"两个意象,营造出一种时间悄然流逝、夜色渐深的氛围。"苍茫"一词更增添了迷离恍惚的感觉。

全诗的精妙之处在于:
1. 用醉酒的状态来表现对自然的沉醉,比直接说"我爱大自然"更有感染力
2. 通过"槐烟""楼月"这样具体的景物,让抽象的夜色变得可感可知
3. "渐含夜"的"含"字用得巧妙,仿佛夜色是被槐树间的雾气慢慢"含"出来的
4. 最后"深苍茫"三个字,既写景又抒情,让整首诗余韵悠长

这首诗就像一幅水墨画,用简单的笔触勾勒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让人感受到闲适生活中的诗意。

王昌龄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