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云八章 书所怀也

停云初隮,曰维在南。
彼美怀人,实民所瞻。
诡随不克,正直是肩。
胡斯违斯,谓时则然。
驾言騑騑,云迈芝田。(一章)
停云在南,瞻望有长。
彼美人兮,我心孔伤。
翼翼其猷,蔚蔚其章。
有邦之则,下民之将。
胡斯违斯,不念帝疆。(二章)
停云其霭,载张如盖。
嗟我有怀,言车云迈。
众异厥趋,我心不改。
秕既收之,胡不扬稗。
中心丑之,而谓我怪。(三章)
瞻彼云兮,倾而扬兮。
我之怀兮,胡斯去之。
鉴不蔽媸,衡胡以欺。
汝罔不忌,胡此之忌。(四章)
悠悠有怀,靡我思长。
怛彼流泉,不平不坎。
人云则是,畴谓其罔。
嗟彼觉人,逝焉斯往。(五章)
瞻彼四方,我心殷殷。
彼其之子,亦哲且崇。
厥由如弓,好憎如轮。
顾逵胥轨,畴驰不从。(六章)
梧桐华只,飘风聿至。
昔斯芳斯,郁其有比。
玄鸿矫矫,黄羽喈喈。
音其可怀矣,冥不可致矣。(七章)
我心则鉴,不可以自莹。
我心则度,不可以自均。
言不克晦,眚将女从。
维江有芷,维林有芎。
佩斯服斯,爰永厥龄。(八章)

现代解析

《停云八章》是一首充满忧思和感慨的诗歌,通过描绘停云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现实和人生的深刻思考。以下是对各章的通俗分析:

第一章:诗人看到南方的停云,联想到心中怀念的人。这个人正直无私,深受百姓敬仰。然而现实却让人背离正道,诗人感叹世道如此,只能驾车远行,寻找心中的理想之地。

第二章:停云在南,诗人长久凝望,内心充满忧伤。他赞美那位“美人”(象征理想或贤者)的品德和才华,认为他是国家的楷模。但现实却是人们背离正道,不顾国家大义。

第三章:停云如盖,诗人满怀心事驾车远行。众人趋炎附势,唯独他坚守本心。他质问:既然收了秕谷(比喻无用之物),为何不扬弃稗子(比喻小人)?他的正直反而被人视为怪异。

第四章:云朵倾扬,诗人感慨理想远去。他质问:镜子不会掩盖丑陋,秤杆不会欺骗人心,为何人们总是忌惮真相?表达了对虚伪世风的愤懑。

第五章:诗人思绪悠长,像不平的泉水一样难以平静。世人随波逐流,只有少数清醒者能看透真相,但他们也已远去。

第六章:诗人眺望四方,内心焦虑。他提到“彼其之子”(理想中的贤者),形容他智慧崇高,但现实却像弯曲的弓和转动的车轮一样反复无常。人们盲目追随潮流,无人坚守正道。

第七章:梧桐花开,风吹花落,曾经的芬芳已成过往。玄鸿(大雁)和黄鸟的鸣叫令人怀念,但它们已飞远,象征理想遥不可及。

第八章:诗人以镜子和尺度比喻自己的心,虽能明辨是非,却无法自我净化或平衡。他感叹言语难以隐藏,过错终将暴露。最后以香草(芷、芎)为喻,表达高洁自持的愿望,希望以此安度余生。

整体精髓
这首诗以“停云”为线索,通过自然景象与人生哲理的结合,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诗中反复出现的“背离正道”“忌惮真相”“随波逐流”等意象,揭示了社会风气的虚伪与堕落,而“驾车远行”“香草自佩”则体现了诗人坚守高洁、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

魅力所在
1. 意象生动:用“停云”“秕稗”“香草”等日常事物比喻抽象的理想与现实,易于共鸣。
2. 情感真挚:诗人的忧愤、孤独、坚守跃然纸上,读来感人至深。
3. 批判现实:对世道人心的尖锐质问,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全诗像一首深沉的自白,既有对美好的向往,也有对现实的无奈,最终回归自我修养,展现了中国传统文人“穷则独善其身”的精神境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