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清高隐士的故事,用简单的生活场景展现了人物品格。
前两句说主人公辞官回乡后,在山岭上发现不知谁为他建了祭坛。这里的"星坛"暗指他与世俗保持距离,像仙人一样住在高处。"事可欢"三个字透露出他脱离官场后的轻松。
后两句最有趣:这位先生不肯吃汉朝(炎刘)的俸禄,自己捡松花当晚饭。用"不食俸禄"和"拾松花"的对比,活画出一个有骨气的读书人形象——宁愿过清贫生活,也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松花在古代是隐士的象征食物,这个细节既写实又有深意。
全诗妙在把清高的品格写得特别生活化。我们仿佛能看到一个布衣老者在夕阳下弯腰捡松花的画面,没有说教,却让人自然感受到这种"穷得有志气"的生活态度。这种用日常小事展现人物精神的写法,比直接赞美更有感染力。
况志宁
况志宁,号康斋,奉新(今属江西)人(清同治《奉新县志》卷一二)。今录诗五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