泇河
四月泇河滨,运艘千百㰕。
我舟衔尾来,偶与同起止。
八闸闭九月,一旬得百里。
前途闸更繁,闭者转难启。
转漕四十斛,至仅一石尔。
庶土勤输将,咽喉实在此。
一夫若当关,万夫不足恃。
意外事未然,平陂亦物理。
君相共策筹,庶乎消不轨。
我舟衔尾来,偶与同起止。
八闸闭九月,一旬得百里。
前途闸更繁,闭者转难启。
转漕四十斛,至仅一石尔。
庶土勤输将,咽喉实在此。
一夫若当关,万夫不足恃。
意外事未然,平陂亦物理。
君相共策筹,庶乎消不轨。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古代运河运输的艰难场景,展现了底层劳动者的辛酸。全诗用平实的语言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漕运图景:
开篇直接点明时间地点——四月泇河岸边,千百艘运粮船密密麻麻停泊。诗人乘坐的船只夹在船队中,被迫跟着大部队走走停停。这里用"衔尾"(像鱼咬尾巴一样前后相连)形象地写出河道拥堵。
中间六句具体描写运输困境:运河闸门从九月就关闭,十天只能行进百里;前方闸门更多,关闭的闸门比开启的更难通过。最触目惊心的是运输损耗——运送四十斛粮食,最终只剩一石(约合60:1的损耗率),暴露出漕运系统的巨大弊端。
后六句升华主题:诗人指出这条运河是国家的"咽喉要道",但隐患重重——就像"一夫当关"的险要地势,看似牢固实则脆弱。最后提出期望:希望君臣能共同谋划,消除这些潜在危机。
全诗亮点在于:
1. 用具体数字(40斛→1石)揭露官僚系统的腐败低效
2. 将运河比作"咽喉",突出其战略重要性
3. 结尾的忧患意识,超越单纯写景上升到治国层面
4. 语言朴实却力透纸背,没有华丽辞藻但每个字都沉甸甸
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让读者通过漕运这个切口,看到整个王朝治理的深层问题,体现了古代知识分子"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