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过里敦田舍
天高北风寒,日薄岁云暮。
衰年畏奔走,乃复在途路。
山村投寓舍,所历遇亲故。
具言违别久,相问未知处。
兹晨丧乱中,讵意忽欢聚。
留客坐西窗,呼儿忙治具。
家酿熟未篘,旧醅邻所助。
笋蔌杂梅䕩,火豆连蔬茹。
惭愧齿牙疏,杯盘宜我恕。
鸡肥割黄膏,苦劝频下箸。
杂坐同几席,谁能嗔礼数。
翁年当自宽,鄙野得真趣。
所愿息兵甲,田里无征赋。
借屋傍流泉,从子山中住。
衰年畏奔走,乃复在途路。
山村投寓舍,所历遇亲故。
具言违别久,相问未知处。
兹晨丧乱中,讵意忽欢聚。
留客坐西窗,呼儿忙治具。
家酿熟未篘,旧醅邻所助。
笋蔌杂梅䕩,火豆连蔬茹。
惭愧齿牙疏,杯盘宜我恕。
鸡肥割黄膏,苦劝频下箸。
杂坐同几席,谁能嗔礼数。
翁年当自宽,鄙野得真趣。
所愿息兵甲,田里无征赋。
借屋傍流泉,从子山中住。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寒冬腊月里,诗人偶然投宿山村老友家的温馨场景,充满了乱世中的人情味和朴素的生活哲理。
开篇用"天高北风寒"等句勾勒出严冬赶路的艰辛,为后面偶遇故人的惊喜做铺垫。诗人年老怕奔波却仍在路上,暗示了当时社会动荡的背景。
中间部分生动记录了老友待客的细节:老友急忙让儿子准备饭菜,拿出自家酿的酒,邻居也送来陈酒相助。饭桌上摆着竹笋、梅干、炒豆等家常菜,虽然老人牙齿不好吃不动,但主人依然热情劝菜,甚至杀了肥鸡款待。这些描写像一组生活镜头,展现了乡村待客的真挚——不在乎排场礼节,只求客人吃得尽兴。
最后四句道出全诗核心愿望:老人劝诗人放宽心,享受乡野生活的纯真乐趣。他们共同的期盼是战争结束、赋税减轻,能傍着山泉安稳度日。这反映了战乱年代普通百姓最朴实的生存渴望。
全诗妙在通过一顿家常便饭,折射出乱世中的珍贵人情。没有华丽辞藻,只用"割黄膏""火豆"等接地气的词汇,就让读者仿佛闻到灶台饭菜香,看到主客围坐的热乎劲儿。在寒冷冬日里,这种温暖尤其打动人心。
黄镇成
黄镇成(1287-1362)字元镇,号存存子、紫云山人、秋声子、学斋先生等。邵武(今福建邵武县)人,元代山水田园诗人,与黄清老(邵武故县人)被后人并称为“诗人二黄”。初屡荐不就,遍游楚汉齐鲁燕赵等地,后授江南儒学提举,未上任而卒。著有《秋声集》四卷、《尚书通考》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