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对月

瑶席留欢友,金波对广庭。
重帘和雾卷,六幕极天青。
属玉东西馆,琉璃左右屏。
梁园休赋雪,隋苑漫飞萤。
蟾滴全供砚,牛津不见星。
绮窗分皎皎,苔阁共亭亭。
已丧应刘魄,谁通鲍谢灵。
欲销千里恨,鲁酒薄还醒。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秋夜对月》是一首描绘秋夜景色与抒发情感的诗词。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秋夜的宁静与内心的复杂情感交织在一起,展现了一种既美丽又略带忧伤的氛围。

首先,诗人描绘了秋夜的场景:在瑶席(华美的席子)上,朋友们欢聚一堂,金波(月光)洒在广阔的庭院中。重帘(厚重的帘子)被雾气轻轻卷起,六幕(天空的六个方向)呈现出极深的青色。这些描写让人感受到秋夜的宁静与美丽,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幻般的世界。

接着,诗人提到了属玉(一种美玉)装饰的东西馆和琉璃(一种透明材料)制作的左右屏风,进一步烘托出环境的奢华与精致。梁园和隋苑是古代著名的园林,诗人在这里提到它们,暗示了秋夜的美景不亚于这些名园。

然后,诗人笔锋一转,提到了蟾滴(蟾蜍形状的砚台)和牛津(银河),这些细节让人联想到文人墨客的雅致生活。然而,诗人又提到“不见星”,暗示了内心的某种失落或迷茫。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通过“绮窗分皎皎,苔阁共亭亭”的描写,进一步强调了秋夜的美丽与宁静。然而,这种美丽并没有让诗人感到完全的满足,反而勾起了他内心的忧伤。诗人提到“已丧应刘魄,谁通鲍谢灵”,表达了对逝去友人的怀念和对自身才华的无奈。

最后,诗人以“欲销千里恨,鲁酒薄还醒”作结,表达了他希望通过饮酒来消解心中的愁绪,但酒却无法真正让他忘却烦恼。这种情感上的矛盾与挣扎,使得整首诗词在美丽的外表下,隐藏着深深的忧伤。

总的来说,《秋夜对月》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秋夜的美丽与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它既是一幅美丽的秋夜画卷,也是一首充满忧伤的抒情诗。

刘筠

(971—1031)宋大名人,字子仪。真宗咸平元年进士。杨亿试选人校太清楼书,擢第一,以大理评事为秘阁校理,预修图经及《册府元龟》。真宗、仁宗两朝,屡知制诰及知贡举,预修国史。尝拒草丁谓复相位制。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兼龙图阁直学士,终知庐州。工诗,与杨亿时号“杨刘”。与杨亿、钱惟演等合编《西昆酬唱集》,后世称“西昆体”。有《刑法叙略》、《册府应言》、《玉堂集》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