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坐

炉煨榾柮烟容冷,酒泻茅柴春色轻。
夜坐不眠人悄悄,每梢随月绕窗行。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深夜独坐的静谧场景,充满了生活气息和细腻的观察。

第一句"炉煨榾柮烟容冷"写的是炉子里烧着柴火,但烟已经变得稀薄,说明火快要熄灭了。这里用"冷"字既写出了炉火的温度,也暗示了夜深人静的氛围。

第二句"酒泻茅柴春色轻"说的是倒酒时,酒液像春天的景色一样轻盈流动。"茅柴"可能指简陋的酒器,但倒酒的动作被赋予了春天的美感,让普通的生活场景变得诗意盎然。

后两句写的是主人公夜不能寐的状态。"人悄悄"三个字特别传神,既写出了环境的安静,也表现了主人公独自沉思的心境。最后一句"每梢随月绕窗行"最有意境,说的是月光透过树枝,影子随着月亮移动在窗前徘徊,就像在陪伴孤独的夜坐者。

整首诗妙在把最普通的夜坐场景写得生动有趣。炉火、倒酒、月光这些日常事物,在诗人笔下都有了生命和情感。特别是最后月影绕窗的描写,让孤独的夜晚突然变得温柔起来,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细节的敏感捕捉能力。

汪若楫

汪若楫,宋代休宁县榆村藏溪人,官宣城令。咸淳间,为紫阳书院山长。曾于北宋崇宁年间(公元1102~1106年)建秀山书院,地处藏溪南山之阳。《休宁县志》载:崇宁年间(1102-1106),休宁县汪若楫于藏溪建秀山书院,这是徽州创立最早的书院,汪氏有“秀山十景诗”。《新安文献志》卷首《先贤事迹上》,《弘治徽州府志》卷七《人物》以及《康熙休宁县志》卷六《人物》和《宋诗纪事》卷七六《汪若楫》均有记载。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