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坐书怀示伟度穆庵

流泉㶁㶁轩窗隈,窾木屡击镫花摧。
起看斗柄惜长夜,跬步佳客如瀛莱。
窥编欲友千载士,灵意翻被陈人埋。
卷书凝坐自怡适,忧端硉矹未可排。
西溪故墟不可到,北堂已见霜鬓皑。
曾参于外不一宿,肯以朝市荒南陔。
尤嗟仲氏意独悴,一病两见钻冬槐。
楚泽燕云各蓬散,书如束笋愁相催。
各怀恳恳苦相忆,斐然诸弟孰与裁。
径思鼓枻渡江去,松竹及此华年栽。
踟蹰既乏卖药业,亦愧农圃能耘培。
太行苍翠已满眼,东风吹我西去埃。
秦关一入行自脱,长安虽好非吾怀。
还须炙輠向稷下,桃梗聊避士偶咍。
白鸥浩荡任去住,吾计于此良恢恢。
偷闲息鞅暂为乐,登临幸有名池台。
隆冬泄阳苦无雪,天心悭绝不可回。
忧时活国岂我责,妍暖趁弄城西梅。
百年鼎鼎若惊电,烦忧坐使流光隤。
好作南烹共呼食,子有三径吾能来。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一位深夜独坐的文人写给朋友的书信,表达了他对生活、家庭和理想的复杂情感。全诗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来理解:

1. 深夜独处的场景(开头8句)
诗人描写自己深夜独坐书斋的情景:窗外泉水叮咚,灯火被风吹得忽明忽暗。他起身看北斗星,感叹长夜漫漫,虽然朋友近在咫尺却像远在天边。想通过读书与古人神交,却发现古人的智慧反而成了思想的束缚。读书虽能暂时愉悦心灵,但内心深处的忧虑始终无法排解。

2. 对家人的牵挂(接下来10句)
诗人思念远方的故乡(西溪)和家中白发苍苍的母亲。他自责像曾子一样没能在母亲身边尽孝,更心疼生病的弟弟(仲氏)在寒冬中受苦。兄弟几人分散在楚地、燕地,只能靠书信往来,彼此思念却难以相聚。他幻想能立刻乘船回家,在故园种下松竹,但又犹豫自己既不会经商也不会务农。

3. 对仕途的矛盾(随后8句)
虽然眼前是巍峨的太行山,春风却催着他向西(指去京城)赴任。他知道一旦进入官场(秦关、长安)就很难脱身,繁华的京城并非他真正的归宿。他更向往像战国学者那样自由讲学(稷下),或者像桃木偶人一样避开世俗嘲笑。白鸥自由来去的意象,暗示他渴望无拘无束的生活。

4. 自我宽慰的结尾(最后8句)
诗人决定暂时放下烦恼,享受眼前的名园池台。他抱怨冬天无雪,暗喻时局不佳,但转念说救国大事不该由他操心,不如趁天晴去赏梅。人生短暂如闪电,过度忧愁只会虚度光阴。最后幽默地邀请朋友:你家若备好饭菜,我随时能来作客——这既是真挚的友情,也是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全诗精髓:
这首诗展现了传统文人的典型矛盾:既有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又渴望家庭团聚和田园生活;既想通过读书获得智慧,又担心被书本束缚;明知官场非所愿,却不得不前往。诗人用生动的自然意象(泉水、北斗、白鸥、梅花)和家常话语(做饭、做客)把这些深刻思考变得亲切可感,让读者看到古代知识分子有血有肉的一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