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歌行寄吕中甫山人

壮游归来一何晚,雪里黄精不得饭。
太行句注俱眼前,只尺青霞梦修阪。
潞洲鲜红味辛剧,广野毭<贲毛>太缱绻。
沈殿曳裙代殿同,馆中词赋凌锦虹。
顾笑催成雪色绢,归梢骏马如旋风。
七尺丰躯三尺剑,紫貂红罽光蒙茸。
一去燕云几回首,戚家将军汝最厚。
射雕每出祁连山,走马时经古北口。
日暮归营欢宴多,黄羊白雁行紫驼。
琵琶怨发昭君曲,羌笛哀生公主歌。
帘高烛明月半白,坐对卢龙雪犹积。
北风三日吹行云,边城健儿不忍闻。
少小离家三十年,年年辛苦去防边。
胡儿饮马长城窟,汉将弯弧大漠天。
大漠阴沉风雪色,蒲梢苜蓿冰沙黑。
亭障迢遥六千里,角干腾骧三十国。
皇家财赋盛东南,汉代咽喉重西北。
北宸北望无可期,南国南归断消息。
山人归来感慨豪,扼腕绝叹心力劳。
镇南将军奉朝贵,灵武度支忧转漕。
国家雄俊古有以,吁嗟边事如猬毛。
长搀短扒去复乐,明日种葵东废皋。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壮年游历归来的山人所见所感,充满了对边塞生活的感慨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诗的开头,主人公游历归来已经很晚,连饭都顾不上吃。太行山等壮丽景色就在眼前,却只能在梦中回味。这里用“雪里黄精不得饭”形象地表现了游历的艰辛。

接着诗人描写了边塞的特产和风物,如潞洲的鲜红食物、广野的毛毯,展现了边塞独特的风情。随后通过“沈殿曳裙”“馆中词赋”等描写,表现了边塞文人的豪迈气概。

诗中多次出现边塞的典型意象:七尺男儿配三尺剑、紫貂红罽(毛皮服饰)、射雕走马、黄羊白雁等,勾勒出一幅生动的边塞生活图景。特别是“胡儿饮马长城窟,汉将弯弧大漠天”这两句,生动展现了边疆的紧张局势。

后半部分转向对国家命运的思考。“皇家财赋盛东南,汉代咽喉重西北”道出了国家经济重心在东南,但军事要地在西北的矛盾。诗人用“边事如猬毛”比喻边疆问题的复杂棘手。

最后主人公回到家乡,虽然仍怀豪情,但更多的是对现实的无奈。最后一句“明日种葵东废皋”看似平淡,实则透露出一种放下豪情、回归平淡生活的选择。

全诗通过个人经历折射时代背景,既有豪迈的边塞风情描写,又有深沉的家国忧思,语言生动形象,让读者仿佛能看到边塞的风雪、听到战马的嘶鸣,感受到戍边将士的艰辛。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