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荒凉冷清的南朝古寺,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传递出深沉的历史感慨。
前两句写寺庙的荒芜:这座梁朝古寺如今空寂无人,幽深的院落里只剩下十来间空房。"寂寞"二字奠定了全诗苍凉的基调。
中间四句用细节展现寺庙的破败:只有残存的古碑证明殿堂曾经的辉煌,香火冷清暗示僧人稀少。寺外景象更显萧条:断掉的河岸旁横着废弃的小船,山坡上的树木像是勉强填补着山体的残缺。这些画面共同构成了一幅衰败的图景。
最后两句巧妙用典:如果当年在此隐居的沈约(字休文)还活着,看到这般景象,只怕他宽大的衣带又要松一圈了。这里暗用"沈约病瘦"的典故,既表达对古人的怀念,又通过"衣带渐宽"的形象,暗示诗人自己面对古迹时产生的忧愁情绪。
全诗最妙处在于:通篇写景不见抒情,但每个景物都浸透着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感伤。特别是最后用古人典故作结,让古今情感产生共鸣,使简单的景物描写有了历史的厚重感。
高翥
高翥(1170~1241)初名公弼,后改名翥(音同“著”)。字九万,号菊磵(古同“涧”),余姚(今属浙江)人。游荡江湖,布衣终身。是江南诗派中的重要人物,有“江湖游士”之称。高翥少有奇志,不屑举业,以布衣终身。他游荡江湖,专力于诗,画亦极为出名。晚年贫困潦倒,无一椽半亩,在上林湖畔搭了个简陋的草屋,小仅容身,自署“信天巢”。72岁那年,游淮染疾,死于杭州西湖。与湖山长伴,倒是遂了他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