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道中逢二蜀兵出印本手诏司马温公范文正公赠太师外祖丞相赠太保悲喜交集慨然赋诗
我君肇当阳,憸佞毕退听。
示民以好恶,观此第一政。
恭惟司马范,二老文且正。
堂堂外王父,九牧称无尽。
宸章粲褒贲,倬彼云汉盛。
昭回天下来,光生万象俊。
小臣行抱忧,中路得此庆。
慨然夷望归,欣闻比干赠。
伤心外王父,三黜坐谏争。
未为召公保,亟上丞相印。
群邪肆欺诬,不死仗元圣。
阉童裂茅土,儇子执魁柄。
十载卧江湖,赍志目不瞑。
谁言堕黄壤,庙象饰绣衮。
石椁安用营,金縢渠不信。
因知日月星,虽晦终不泯。
一旦遇雷风,浮云岂能病。
示民以好恶,观此第一政。
恭惟司马范,二老文且正。
堂堂外王父,九牧称无尽。
宸章粲褒贲,倬彼云汉盛。
昭回天下来,光生万象俊。
小臣行抱忧,中路得此庆。
慨然夷望归,欣闻比干赠。
伤心外王父,三黜坐谏争。
未为召公保,亟上丞相印。
群邪肆欺诬,不死仗元圣。
阉童裂茅土,儇子执魁柄。
十载卧江湖,赍志目不瞑。
谁言堕黄壤,庙象饰绣衮。
石椁安用营,金縢渠不信。
因知日月星,虽晦终不泯。
一旦遇雷风,浮云岂能病。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陆游在旅途中看到朝廷追封司马光、范仲淹和外祖父的诏书后,有感而发写下的作品。全诗通过对比忠臣与奸臣的命运,表达了诗人对正直之士的敬仰和对朝政腐败的愤慨。
诗中首先赞美了当今皇帝即位后,罢退奸佞之臣,以司马光、范仲淹这两位德高望重的大臣为榜样,彰显朝廷重视德行的态度。诗人特别提到自己的外祖父("外王父")也受到追封,光耀门楣。
但随后笔锋一转,用沉痛的笔调回忆外祖父生前的遭遇:因为直言进谏而多次被贬,最终未能获得应有的高位就辞去丞相之职。诗人痛斥那些靠谄媚得势的宦官和小人把持朝政,而像外祖父这样的忠臣却只能隐居江湖,抱憾而终。
最后诗人以乐观的态度作结:虽然忠臣生前遭受不公,但历史终将还他们清白。就像日月星辰暂时被乌云遮蔽,但终究会重现光芒。一旦正义的力量如雷风般到来,那些暂时的黑暗终将消散。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1. 情感真挚动人,既有对亲人的深切怀念,又有对正义的坚定信念 2. 对比手法鲜明,忠奸命运的反差令人深思 3. 语言铿锵有力,特别是结尾的比喻充满力量感 4. 展现了陆游典型的爱国情怀和刚直品格
通过这首诗,我们不仅能感受到陆游对亲人的深情,更能体会到他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正义必胜的信念,这种精神在今天依然能引起我们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