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魏公读书堂
去郡五里安国寺,断蓬荒绦成丘墟。
郡人不置瓜李嫌,公亦甘与泉石居。
想憎俗事败人意,独愿打火勤三馀。
今人不出如处女,陋室屋暗百不如。
闻君读书胡乃尔,政恐心地忘芟锄。
前辈浑厚应有此,难弟难兄俱可书。
郡人不置瓜李嫌,公亦甘与泉石居。
想憎俗事败人意,独愿打火勤三馀。
今人不出如处女,陋室屋暗百不如。
闻君读书胡乃尔,政恐心地忘芟锄。
前辈浑厚应有此,难弟难兄俱可书。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远离尘嚣的读书场景,通过对比古今读书人的不同状态,表达了对前辈学者专注治学态度的敬仰。
开头描写安国寺距离郡城五里,已经荒废成废墟,暗示这是一个被世人遗忘的僻静之地。但韩魏公(诗中提到的前辈学者)却甘愿与清泉山石为伴,在这里专心读书。
诗中用"断蓬荒绦"形容寺庙的破败,用"甘与泉石居"表现读书人的超脱。接着用对比手法:现在的读书人像足不出户的闺中少女,在昏暗的陋室里百事不顺;而前辈学者却能摆脱世俗干扰,珍惜一切时间("三馀"指冬闲、夜晚和雨天)勤奋读书。
最后几句是点睛之笔:诗人听说有人像前辈那样专心读书时,反而担心他会忘记修整心田(暗指不能死读书)。但随即肯定这种专注正是前辈学者的可贵品质,认为这样的读书人值得被记录传颂。
全诗通过荒寺、清泉、石屋等意象,塑造了一个理想的读书环境,赞美了不受世俗干扰、专心治学的精神。同时委婉批评了当时一些闭门造车、脱离实际的读书方式,主张读书要像耕种一样,既要专注又要懂得"芟锄"(整理思考)。
熊克
建宁建阳人,字子复。高宗绍兴二十七年进士。知诸暨县。尝以文献曾觌,觌白于孝宗,得为校书郎。屡有论奏,言防御金人之策,孝宗嘉其识体,除起居郎兼直学士院。后出知台州,奉祠卒,年七十三。生平博闻强记,尤熟宋朝典故。有《九朝通略》、《中兴小历》、《诸子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