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佛

见说西方有圣人,权将玉质奉金身。
幽龛合现庄严相,寰宇常随去住因。
最上菩提归宝觉,无馀灭度豁迷津。
拈花略示如来意,顿悟文心净六尘。

现代解析

这首诗《玉佛》以佛教文化为主题,通过描绘佛像的庄严与佛法的智慧,传递了一种超脱尘世、追求心灵净化的思想。

首联“见说西方有圣人,权将玉质奉金身”开篇点题,提到西方有佛陀这样的圣人,人们用珍贵的玉石雕刻成佛像来供奉。这里用“玉质”和“金身”凸显佛像的尊贵,也暗示佛法的崇高。

颔联“幽龛合现庄严相,寰宇常随去住因”进一步描写佛像的庄严形象,它被安放在幽静的佛龛中,而佛法的智慧却遍布宇宙,无处不在。“去住因”指世间万物的来去都有其因果,体现了佛教的因果观。

颈联“最上菩提归宝觉,无馀灭度豁迷津”转入对佛法的赞叹。“菩提”代表觉悟,“宝觉”指佛的智慧,意思是最高境界的觉悟归于佛陀的智慧。“无馀灭度”指彻底的解脱,“豁迷津”则是为迷茫众生指明方向,这两句强调了佛法的终极意义——帮助众生解脱烦恼。

尾联“拈花略示如来意,顿悟文心净六尘”用“拈花微笑”的典故,形容佛法奥义无需多言,只需心领神会。“顿悟”指突然间的觉悟,“文心”可理解为纯净的心灵,“净六尘”则是超脱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官的束缚,达到心灵纯净的境界。

整首诗语言凝练,意象庄严,从佛像的具象描写升华到佛法的抽象智慧,引导读者思考生命的真谛。诗中既有对佛教文化的礼赞,也暗含对世俗烦恼的超越,适合在浮躁的现代社会中,为人们提供一方心灵净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