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陵关
驱车长城侧,税驾大岘南。
崇墉当峭壁,雉堞开晴岚。
晓日发扶桑,亭午日蔚蓝。
萧梢谷风起,岧嵽林光含。
战国恃形胜,纵横尚并兼。
此地为扼塞,设险如崤函。
寄奴一进军,广固空戒严。
生逢承平日,往来驻征骖。
父老顾我悲,横流涕渐渐。
海岱古沃壤,力耕人所谙。
无端被灾害,千里驱丁男。
《大东》空杼轴,濒海无鱼盐。
岂惟重民困,天意殊未厌。
公私日殚耗,俗敝谁能堪。
翘首怀古风,愿见盖与参。
崇墉当峭壁,雉堞开晴岚。
晓日发扶桑,亭午日蔚蓝。
萧梢谷风起,岧嵽林光含。
战国恃形胜,纵横尚并兼。
此地为扼塞,设险如崤函。
寄奴一进军,广固空戒严。
生逢承平日,往来驻征骖。
父老顾我悲,横流涕渐渐。
海岱古沃壤,力耕人所谙。
无端被灾害,千里驱丁男。
《大东》空杼轴,濒海无鱼盐。
岂惟重民困,天意殊未厌。
公私日殚耗,俗敝谁能堪。
翘首怀古风,愿见盖与参。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途经穆陵关时的所见所感,通过古今对比,表达了对战乱苦难和民生疾苦的深切同情。
开篇用"驱车""税驾"等动态描写,带我们来到长城边、大岘山南的穆陵关。这里城墙高耸,与峭壁相连,城垛在晴空下格外醒目。诗人用"晓日""亭午"展现从日出到正午的光影变化,又用"谷风起""林光含"描绘山间风景,画面感很强。
接着笔锋一转,回忆战国时期这里作为兵家必争之地的历史。特别提到东晋刘裕(寄奴)攻打南燕的往事,暗示险要地形也挡不住战火。而今诗人经过时正值太平年月,但当地父老却对着他悲伤流泪。
后半段聚焦民生疾苦:原本富饶的齐鲁大地(海岱),如今却灾害连连,壮丁被迫远戍他乡。用《诗经·大东》中"杼轴其空"的典故,形容百姓穷得织布机都空了,海边也产不出鱼盐。诗人痛心质问:这样公私耗尽、民不聊生的局面,谁能承受?最后他仰望苍天,渴望出现像古代贤人盖公、参同那样的治国能臣。
全诗最打动人的是强烈的现实关怀。诗人不满足于写景怀古,而是将目光投向受苦的百姓,用"涕渐渐""民困""殚耗"等词直指社会疮痍。古今战乱的对比,更凸显和平的珍贵。末尾的期盼,既是对统治者的委婉劝谏,也透露出知识分子的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