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废园有感

落日苍茫满客心,无端兴废愧登临。
到公死后空存石,谢傅亡来久废琴。
一代词人归蔓草,百年名苑化祇林。
芙蓉金粟知何处,野水瀰瀰自古今。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面对一座荒废园林时的感慨,通过今昔对比,表达了对历史变迁、人生无常的深沉思考。

落日苍茫满客心,无端兴废愧登临。
开篇用"落日苍茫"营造出衰败寂寥的氛围。诗人作为过客,面对荒园,内心充满迷茫和愧疚——愧疚于自己无力改变这兴衰更替的自然规律。

到公死后空存石,谢傅亡来久废琴。
这里用两个典故:
1. "到公石":南朝到溉的园林奇石,主人死后只剩石头
2. "谢傅琴":东晋谢安喜爱的琴,他去世后就不再弹奏
说明再美好的事物都会随着主人逝去而荒废,强调"人亡物废"的无奈。

一代词人归蔓草,百年名苑化祇林。
直接点明主题:曾经才华横溢的文人都已长眠草野,百年名园也变成了普通树林。用"蔓草"和"祇林"的对比,突出繁华与荒凉的巨大反差。

芙蓉金粟知何处,野水瀰瀰自古今。
结尾最精彩:当年园中珍贵的芙蓉花和金桂(金粟)早已无处寻觅,只有野水依旧流淌。用不变的流水反衬人事全非,表达"物是人非"的永恒主题。

全诗的魅力在于:
1. 用具体意象(石头、琴、蔓草等)代替抽象说教,让沧桑感更真实
2. 今昔对比强烈,落日、野水等自然景物成为历史的见证者
3. 最后两句余韵悠长,暗示虽然园林荒废,但自然永存,引发读者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这种面对废墟时的感慨,其实每个人都经历过。比如我们回到儿时的学校,发现教室破败,就会产生类似的情绪。诗人把这种普遍的人生体验,用优美的文字升华成了永恒的艺术。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