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柳

杨柳千条拂面丝,绿烟金穗不胜吹。
香随静婉歌尘起,影伴娇娆舞袖垂。
羌管一声何处曲,流莺百啭最高枝。
千门九陌花如雪,飞过宫墙两自知。

译文及注释

杨柳千条拂面丝,绿烟金穗(suì)不胜吹。
绿烟:指杨柳繁茂如烟的枝条。金穗:金色的嫩枝。吹:一本作“移”。

香随静婉歌尘起,影伴娇娆舞袖(xiù)垂。
静婉:即张静婉,为南朝羊侃的宠姬,善歌舞。歌尘起:形容歌声动听,余音绕梁,惊起梁尘。娇娆:一本作“娇饶”,即董娇饶,为东汉宋子侯《董娇饶》诗中所咏的美女。

(qiāng)管一声何处曲,流莺百啭(zhuàn)最高枝。
羌管:一本作“羌笛”。古代有用羌笛吹奏的《折杨柳》曲。曲:一本作“笛”。

千门九陌花如雪,飞过宫墙两自知。
陌:一本作“曲”。自:一本作“不”。

注释

绿烟:指杨柳繁茂如烟的枝条。金穗:金色的嫩枝。吹:一本作“移”。
静婉:即张静婉,为南朝羊侃的宠姬,善歌舞。歌尘起:形容歌声动听,余音绕梁,惊起梁尘。
娇娆:一本作“娇饶”,即董娇饶,为东汉宋子侯《董娇饶》诗中所咏的美女。
羌管:一本作“羌笛”。古代有用羌笛吹奏的《折杨柳》曲。曲:一本作“笛”。
陌:一本作“曲”。
自:一本作“不”。

赏析

“题柳”之人应为飞卿本人,题柳、咏柳非其本意,诚如刘学锴先生所言,应是有所寄托的。此诗整体风格纤软柔媚,三四句又引入张静婉、董娇饶,故主旨与女子有关应非妄言。然而“羌管一声何处曲”所吹之曲则未必与《杨柳枝》有必然关系,飞卿或者只借用羌笛悲凉的声色而传递一种哀婉的情绪而已。飞入千门九陌和宫墙之内的当不仅仅是如雪之花,应该还有飞卿所吹奏的哀婉之音。“两自知”的两位主角则应是飞卿与宫墙内某位善歌舞的女子,二人或许有一段恋情,如今却被宫墙阻隔。于是飞卿题柳、吹笛以寄、传惆怅哀婉之思。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日杨柳依依、生机盎然的画面,充满了音乐、舞蹈和自然之美的交融。

首联“杨柳千条拂面丝,绿烟金穗不胜吹”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杨柳的柔美姿态:千万条柳枝像丝线般轻拂人面,嫩绿的柳叶如烟似雾,金黄的柳穗在风中摇曳,仿佛连微风都承载不住它的轻盈。这里通过“拂”“吹”等动词,让静态的柳树有了动态的生命力。

颔联“香随静婉歌尘起,影伴娇娆舞袖垂”将柳树与歌舞联系起来——柳枝的清香仿佛随着歌声飘散,柳影婆娑恰似舞者垂落的衣袖。诗人用“静婉”“娇娆”形容歌舞者的姿态,暗示柳树也像一位翩翩起舞的佳人,赋予自然景物以人文情趣。

颈联“羌管一声何处曲,流莺百啭最高枝”突然转入声音的描写:不知何处传来羌笛的乐声,树梢的黄莺也婉转啼鸣。笛声与莺鸣一高一低,一人工一自然,形成听觉上的立体交响,让画面顿时生动起来。

尾联“千门九陌花如雪,飞过宫墙两自知”将视野放大:城中千万条道路上柳絮如雪花纷飞,它们飞越宫墙,仿佛带着某种默契。这里的“两自知”耐人寻味,可能暗示着宫墙内外共享春光的和谐,也暗含诗人对自由生命的向往。

全诗以柳为主线,贯穿视觉(绿烟金穗)、嗅觉(香)、听觉(歌、羌管、莺啼)、动觉(舞)等多重感官体验,把普通的柳树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态。最妙的是诗人始终在写柳,却又处处让人联想到人的活动,自然与人文浑然一体,展现出盛唐时期活泼明朗的审美趣味。

温庭筠

温庭筠(约812—866)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助教。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存词七十余首。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