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方伯藏倪云林溪山无尽图

清閟高人骨格奇,意趣岂复同凡儿。偶尔适兴写山水,冷致冽欲凌人肌。

想是霞餐却火食,不然那得清如斯。此卷高尺长减仞,幽溪重复山逶迤。

枯林一簇山之麓,林下深深置两屋。盖茅零落墙欲颓,屋后萧疏映丛竹。

柴门不闭阒无人,烟波迤漾平侵门。旁通略彴亦将断,舟楫沈齧洲沙痕。

崇峰侧岭绝蹊畛,荒寒似写乱后村。要是生当至元末,乱亡在在惊心魂。

目有所伤手自应,岂惟迂癖成性存。此卷笔法尤可喜,细观不与常作似。

山石居然王右丞,树木全逼营丘李。枯淡虽云是本色,神味须知备众美。

世人但拟解索皴,谁向先生问具体。李君珍惜同隋珠,自云得之酒家胡。

出坎藉茅非偶尔,定是迂翁神与俱。

现代解析

这首诗歌描绘了一幅元代画家倪瓒(号云林)的山水画《溪山无尽图》,同时赞美了画家高洁的品格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诗歌开头用"清閟高人"形容倪瓒,说他气质超凡脱俗,不同于普通人。他画山水不是为了名利,而是随性而作,画中透出的清冷气息几乎能让人感到寒意。诗人猜测,画家要么是"吃云霞"的仙人,否则怎能画出如此清雅的画作。

接着详细描述画中景物:画卷不大,但展现了蜿蜒的山溪、曲折的山路。山脚下有一片枯树林,林中有两间破旧的茅屋,竹影萧疏。柴门敞开却不见人影,只有水波轻轻拍打门槛。小桥快要断裂,船只在沙洲边搁浅。高峰峻岭间没有道路,整个画面荒凉得像是战乱后的村庄。

诗人联想到倪瓒生活在元朝末年,社会动荡,这些景象可能是画家对乱世的真实感受。画中的荒寒不仅是艺术风格,更是时代的写照。

后半段重点赏析画技:笔法特别出色,山石像王维的画,树木有李成的神韵。虽然整体是倪瓒标志性的"枯淡"风格,但细看却包含各种精妙之处。诗人感叹世人只关注表面的"解索皴"技法,却很少有人真正理解画家的艺术精髓。

最后交代这幅画的收藏者李君如何珍视它,说这是从酒家偶然购得,但诗人认为这绝非偶然,而是倪瓒的艺术精神在冥冥中的安排。

全诗通过生动描绘画作,既展现了倪瓒"清冷孤高"的艺术特色,又揭示了他作品中对乱世的深刻反映,让读者看到伟大艺术往往是艺术家品格与时代精神的结晶。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