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人在秋夜独处的细腻感受,像一组蒙着水汽的镜头,把平凡的夜晚拍出了仙气。
上片写室内静观:窗框裁出绿雾般的夜色,更漏声若有若无("夜漏如何许"其实是说"听不清几更天了")。月光被雾气晕染得进不了门,竹叶上的露水滴落声被错听成下雨——这种听觉错觉特别真实,就像我们半夜把空调滴水听成雨声一样。
下片转到室外漫游:光脚趿着鞋踩过树影("拖鞋去"不是弄丢鞋,是懒散拖着鞋走),突然看见河对岸有粒萤火虫,像盏迷你青灯笼。这时蟋蟀叫声传来,在作者耳中成了和尚念经般的"秋僧语",把虫鸣升华出了禅意。
全词妙在三点:一是通感运用,把视觉(绿烟、碧月)、听觉(露雨、蛩语)、触觉(拖鞋)搅拌在一起;二是大小对比,宏大的"蒙蒙月色"与微小的"一点萤灯"形成反差;三是把寻常秋夜写出了童话感,树影能踩着走,萤火是迷你灯笼,蟋蟀成了说禅的僧人,这种天真视角让夜晚活了起来。
吴兰修
吴兰修(清)(约公元一八二一年前后在世)字石华,广东嘉应州(今梅州)人。生卒年均不详,就读于粤秀书院,约清宣宗道光初前后在世。嘉庆十三年(公元一八o八年)举人,官信宜训导。生平枕经葄史,嘉庆戊辰举人,官至训导(从八品),有诗文名。构书巢于粤秀书院,藏书数万卷,颜其室曰守经堂,四十三任粤秀书院院监。自称经学博士。兰修所著有《荔村吟》、《草桐华阁词》,及《南汉纪》五卷,《端溪研史》三卷等,均《清史列传》并传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