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有求观予孝经传者感而赋诗
古人文莹理,后人但工文。文工理愈暗,纸札何纷纷。
君看六艺学,天葩吐奇芬。诗书分体制,礼乐造乾坤。
千岐更万辙,要以一理存。如何臻至理,当从践履论。
跋涉经险阻,钻研阅寒温。孝弟作选锋,道德严中军。
仰观及俯察,万象入见闻。不劳施斧凿,笔下生烟云。
高以君唐虞,下以觉斯民。君如不我鄙,时来对炉薰。
现代解析
这首诗探讨了文学创作的核心问题:形式和内容哪个更重要?作者用对比手法展开论述,很有现实意义。
前四句像一幅漫画:古人写文章追求思想深度("莹理"),现代人却只玩文字技巧("工文")。结果文章越华丽,道理越模糊,废纸倒是堆成山。这里"纸札何纷纷"的吐槽,像极了我们现在说"网上垃圾信息太多"。
中间部分给出解决方案:作者认为《诗》《书》等经典("六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们用不同形式("体制")承载真理。就像礼乐制度塑造了社会秩序,千万条道路("千岐万辙")都通向同一个真理。但要掌握真理不能空谈,必须亲身实践("践履"),像冒险跋涉、寒冬苦读那样下功夫。
最生动的在"孝弟作选锋"四句:把孝道比作先锋队,道德观比作主力军,强调创作要有精神内核。当作家充分观察生活("仰观俯察"),积累足够见闻,写文章就能像云烟自然流淌,不需要刻意雕琢。
结尾表明写作目的:好的作品应该上能媲美尧舜时代的经典("君唐虞"),下能启迪百姓("觉斯民")。最后两句像朋友聊天:你要是不嫌弃,咱们一起围着香炉深入探讨。这个"对炉薰"的画面,让人联想到围炉夜话的温馨场景。
全诗就像一位前辈作家的经验谈:反对浮夸文风,强调文章要有思想深度,而深度来自生活实践和道德修养。对今天被流量和套路裹挟的创作者来说,这些观点依然振聋发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