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花亭

面幽连野色,审曲带城闉。
但见流花水,难寻避世人。
蟠桃知几熟,藓洞谩长春。
税驾追前事,踌躇要路津。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幽静而略带神秘感的亭子景观,同时融入了对人生和时光的思考。

开头两句写亭子的位置:它面朝幽静的野外景色,曲折的小路连接着城门。这里营造出一种远离喧嚣、又未完全脱离尘世的氛围。

中间四句是诗的核心。"但见流花水"说只能看到溪水载着落花流走,却找不到传说中的隐士——暗指时光流逝、物是人非。"蟠桃知几熟"借用神话中三千年一熟的仙桃,表达时间漫长而人生短暂。"藓洞谩长春"说长满青苔的山洞看似永远春意盎然,实则暗含虚幻之意。

最后两句写诗人停下车马追忆往事,在人生的重要路口徘徊思索。这里的"要路津"既指真实的路口,也象征人生抉择的关键时刻。

全诗通过流花、仙桃、苔藓等意象,将自然景观与人生感悟巧妙结合。表面写景,实则探讨时间流逝与人生选择,流露出淡淡的惆怅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能让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引发对生命的共鸣。

郭三益

郭三益(?~一一二八),字慎求,常州(今属江苏)人,一作嘉兴(今属浙江)人,北宋诗人。宋哲宗元祐三年(一○八八)进士。元符元年(一○九八),知仙居县(《嘉定赤城志》卷一一)。徽宗重和二年(一一一九),为吏部员外郎(《宋会要辑稿》职官六九之二)。宣和三年(一一二一),为给事中,同知贡举(同上书选举一之一五)。出知洪州。钦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改潭州(《北宋经抚年表》卷四)。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为荆湖南路安抚使,兼马步军都总管(《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四)。二年,同知枢密院事,卒(同上书卷一七)。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