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无红
闽儿手拔闽山舞,醉著巫衫代神语。
绛绡三尺首髼然,千里腥风啸红虎。
但欲屠人饱红腹,不管飞花碎红雨。
一红唱而百红和,南剑津头血漂杵。
神兵十万自天来,扼红之喉剪红羽。
暮枭红党徇军门,晨缚红魁献明主。
尚书气与秋天杳,不忍歼红红可抚。
红争悔祸指闽天,巫亦今为帐前虏。
毁红旗,卧红鼓,红帓纷纷弃如土。
翠笠冲烟下南亩,我作铭诗勖尔红,愿闽无红千万古。
呜呼愿闽无红千万古,老去残红双鬓苍,休说干戈向儿女,只说尚书尔慈父。
绛绡三尺首髼然,千里腥风啸红虎。
但欲屠人饱红腹,不管飞花碎红雨。
一红唱而百红和,南剑津头血漂杵。
神兵十万自天来,扼红之喉剪红羽。
暮枭红党徇军门,晨缚红魁献明主。
尚书气与秋天杳,不忍歼红红可抚。
红争悔祸指闽天,巫亦今为帐前虏。
毁红旗,卧红鼓,红帓纷纷弃如土。
翠笠冲烟下南亩,我作铭诗勖尔红,愿闽无红千万古。
呜呼愿闽无红千万古,老去残红双鬓苍,休说干戈向儿女,只说尚书尔慈父。
现代解析
这首《闽无红》用生动的画面讲述了一个关于动乱与平定的故事,我们可以分几个层次来理解:
1. 动乱的开端
诗中"红"象征叛乱势力。开头描绘叛乱者("闽儿")像跳大神一样煽动民众,他们头缠红布("绛绡三尺"),制造血腥暴力("千里腥风""血漂杵"),像饿虎般残害百姓。用"飞花碎红雨"这样美丽的意象反衬暴力,形成强烈反差。
2. 平叛的过程
朝廷派来神兵天降般的军队("神兵十万自天来"),通过武力镇压("剪红羽")和怀柔政策("尚书气与秋天杳")双管齐下。叛乱者从嚣张到投降的转变很戏剧化——晚上还在抵抗("暮枭红党"),天亮就绑了首领投降。
3. 和平的回归
平定后,叛乱标志被抛弃("毁红旗""红帓弃如土"),百姓重新耕作("翠笠冲烟下南亩")。最后用白发老人的视角,强调要记住这场教训,把平定叛乱的官员尊为"慈父",表达对长治久安的期盼。
全诗用颜色贯穿:
- 血腥的"红"代表动乱
- 宁静的"翠"象征和平
- "苍"色鬓发暗示历史教训
这种色彩叙事让抽象的政治事件变得鲜活可感。诗人通过夸张的暴力描写(如血流漂杵)与田园牧歌的对比,传递出对和平的珍视,最终落脚在"愿闽无红千万古"的朴素愿望上,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周鼎
(1401—1487)浙江嘉善人,字伯器,一名铸,字九鼎。博览群书。正统中参赞军务金濂辟为幕僚,从至福建。旋授沭阳典史,为王竑所恶,罢官归。遨游三吴,卖文为生。与修《杭州府志》。有《桐村集》、《疑舫集》、《土苴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