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名为“翠锦亭”的园亭景色,通过树木的意象表达了自然之美与人生感慨。
开头两句“材大难为用,尝誇古柏篇”是说,高大的树木往往难以被世俗所用,就像古人常赞美古柏那样,它们虽珍贵却不被普通人重视。这里暗含了诗人对怀才不遇的感叹。
接下来“亭前老楩楠,黛色亦参天”写的是亭前高大的楩楠树(一种珍贵木材),枝叶茂密,青翠的颜色仿佛直插云霄。这两句突出了树木的雄伟壮观,也象征着自然生命的蓬勃力量。
“夏暑借清阴,秋籁得自然”是说,夏天人们可以借树荫乘凉,秋天则能听到风吹树叶的自然声响。这里展现了树木带给人的舒适与惬意,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
最后两句“有如爱庭楸,朝暮东西偏”借用“庭楸”(庭院里的楸树)作比喻,说树木就像人一样,早晨和傍晚的影子会随着阳光变化而偏移。这里既写景,又暗含时光流逝、世事变迁的感慨。
整首诗语言朴实,但意境深远。诗人通过描写园亭前的树木,既赞美了自然的壮美与生机,又寄托了自己对人生际遇的思考,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顺应自然的人生态度。
杜敏求
(1039—1101)宋眉州青神人,字趣翁,一字拙翁。七岁能诗,有“农夫苦相问,燮理是何人”之句。仁宗嘉祐六年进士。授简州司理参军。历知什邡县,除成都府教授、太学博士,官终潼州府路提点刑狱。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