厅斋消夏(此诗又载连横《台湾诗乘》。) 其二

苏张游说早空还(作者注:「谓邵、张二使。」),上相星轺指马关。
国计输金兼割地,儒臣抗疏欲移山⑴。
辽阳城郭千旗外,横海楼船一炬间(作者注:「谓大东沟之役。」)。
毕竟将军能胜敌,降书递后尚雍娴⑵。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清末诗人对甲午战争失败后清廷屈辱求和的讽刺之作,用通俗易懂的现代语言可以这样解析:

前四句写外交失败
开头用战国说客苏秦、张仪作比,暗指清朝派往日本的谈判代表邵友濂、张荫桓空手而归。李鸿章("上相")随后亲赴马关谈判,结果却是赔款("输金")割让台湾("割地")。当时有官员上书反对("抗疏"),但就像愚公移山般无力回天。

中间两句写战争惨败
"辽阳千旗"暗指日军进犯辽东,"横海楼船"指北洋舰队。大东沟海战(黄海海战)中,清朝耗费巨资打造的舰队被日军一把火烧毁("一炬"),惨烈战况浓缩在这14个字中。

最后辛辣讽刺
表面夸将军"能胜敌",实际是反语——战败后递降书的清朝官员(可能指李鸿章)居然还故作镇定("雍娴"),这种强装体面的姿态更显荒唐可笑。全诗通过对比(豪言壮语vs丧权辱国)、细节刻画(楼船焚毁)和反讽手法,揭露了清廷腐朽无能却还要维持虚伪体面的丑态。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