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隆寺斋居次韵简何中舍仲默

古寺来春夕,溶溶月满亭。忽闻歌白雪,独坐叹晨星。

蜡炬生花赤,沉烟作缕青。故人妨促席,肠断暮云停。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春夜古寺中的静谧场景,以及诗人孤独思友的心境。

开篇"古寺来春夕"点明时间地点——春天夜晚的古寺。"溶溶月满亭"用月光洒满亭台的形象,营造出朦胧柔美的氛围。

第三句"忽闻歌白雪"是个转折,诗人突然听到有人唱《白雪》这首高雅乐曲,但下句"独坐叹晨星"立刻形成反差——诗人独自坐着,像黎明前的孤星般寂寞。这里用"晨星"比喻自己的孤独,非常生动。

"蜡炬生花赤"写蜡烛燃烧时结出灯花(古人认为这是喜兆),"沉烟作缕青"描写香炉里升起的青色烟缕。这两句通过红烛青烟的色彩对比,让画面更鲜活。

最后两句点明主旨:老朋友没能来赴约("妨促席"指阻碍了聚会),诗人望着傍晚停滞的云彩,愁肠寸断。"暮云停"这个意象既写实景,也暗示诗人凝滞的愁思。

全诗妙在:
1. 用月光、烛火、香烟等意象层层渲染幽静氛围
2. 通过"忽闻"与"独坐"的对比突出孤独感
3. 结尾的"暮云停"把景物和情感完美融合
4. 虽然写愁绪,但整体意境清雅不哀怨

就像一个人春夜独处时,听见远处飘来的音乐,看着烛光香烟发呆,突然特别想念某个朋友——这种细腻的情感体验,古今相通。

潘希曾

潘希曾,浙江金华人。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改庶吉士,授兵科给事中,因灾异奏陈八事,指斥近幸。出核湖广、贵州军储还,不赂刘瑾,刘瑾大怒,矫诏廷杖除名。刘瑾伏诛,起迁吏科右给事中。嘉靖中历太仆卿,伏阙争大礼。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迁工部右侍郎总理河道,筑长堤四十余里,期年而成。历兵部左右侍郎。嘉靖十一年(1532)五月初四日卒于官,年五十七。赠兵部尚书。有《竹简集》及《奏议》传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