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行纪①

罗山山水海东雄,绵亘千里踪难穷。
朝盘赤日三千丈,浩气直与海相烘。
南抵茑松北半线(作者注:「地名。」),宛然块玉横当中。
职方禹贡虽未载,厥壤上上将无同。
惜哉大甲与中港(作者注:「二社名。」),逼窄将次入樊笼。
后垄吞霄⑴勿复道,犊车荦确走蛟宫。
天低海阔竟何有,环山叠裹如群峰。
坡陀巨麓一再上,划然轩豁开心胸。
竹堑⑵分明在眼底,千顷万顷堆葑茸。
从此⑶地老无耕凿,下巢鹿豕上呼风。
北邻南嵌⑷亦尔尔,淡水⑸地尽山穹窿。
东有磺山西八里(作者注:「山名。」),银涛雪浪争喧轰⑹。
鸡笼⑺小瓮坚如铁,红夷狡狯计非庸。
蛮烟瘴雨今昼暗⑻,石⑼寒砌冷鸣霜蛩。
中有乌蛮事驰逐,狂奔浪走真愚蒙。
可怜作息亦自解,但知顺则难名功。
我来经过聊纪载,惭非椽笔愧⑽雕虫。
他年王会教图此,留此长歌付画工(黄美娥编校)。

现代解析

这首《北行纪》是一首描绘台湾北部风光的纪行诗,用生动的画面感和强烈的情感,展现了17世纪台湾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貌。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通俗解析:

1. 开篇气势宏大
开头四句用夸张手法写台湾山水的壮阔——罗山(可能指台湾山脉)像一条巨龙绵延千里,朝阳映照下仿佛与大海的浩气融为一体。这种写法让读者瞬间感受到大自然的磅礴力量。

2. 地理描写具体生动
诗中标注了"茑松""半线"(今彰化)、"大甲""中港"(苗栗一带)等真实地名,像一幅地图般由南向北推进。特别提到"竹堑"(新竹)时,用"千顷万顷堆葑茸"形容未开发的湿地草原,画面感极强。

3. 对比手法突出荒蛮感
作者用"下巢鹿豕上呼风"这样野性十足的描写,强调当时台湾北部多数地区还是鹿群奔跑、未被开垦的荒野。即使提到"鸡笼"(基隆)的荷兰人堡垒("红夷狡狯"),也衬托出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

4. 情感层层递进
从开篇的豪迈赞叹,到中段对蛮荒景象的惊奇("天低海阔竟何有"),再到结尾的感慨——既同情原住民("乌蛮")的生活艰辛,又自谦记录见闻只是"雕虫小技",最后寄望于未来能有人将这番景象绘入《王会图》(古代记录边疆民族的官方图谱)。

5. 历史价值独特
这首诗像是用文字拍摄的纪录片,记录了荷兰统治末期(诗中"红夷"指荷兰人)台湾北部的真实样貌:有硫磺山("磺山")的喷发奇观,有基隆港的军事要塞,也有原住民的狩猎生活,为后人保存了珍贵的历史画面。

全诗最打动人的是那种面对壮丽自然的震撼感——作者既为山水之雄奇激动,又对人类在这样环境中生存的艰难产生共情,最终化作这首兼具地理志、风情画和抒情诗特质的独特作品。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