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门竖亚摩醯眼,肘后斜悬夺命符。
瞎却眼,卸却符,赵州东壁挂葫芦。

现代解析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语言,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返璞归真的思想。

首先,诗中提到的“顶门竖亚摩醯眼”和“肘后斜悬夺命符”可以理解为一种象征,代表着人们在生活中所依赖的种种外在力量和工具。这些力量或工具可能是信仰、规则、世俗的束缚等,人们往往依靠它们来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境。

然而,接下来的“瞎却眼,卸却符”则是一种对上述依赖的否定。诗人认为,真正的智慧并不是依靠这些外在的东西,而是要通过内心的觉悟和放下。只有“瞎却眼”——即不再被表象迷惑,不再依赖外在的信仰或规则;“卸却符”——即摆脱那些束缚自己的世俗枷锁,才能真正获得自由和解脱。

最后的“赵州东壁挂葫芦”则是一个形象化的结尾。葫芦在中国文化中常被视为一种象征,代表着空灵、无为和自然的状态。诗人通过这个形象,暗示了一种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境界。赵州是禅宗大师赵州和尚的代称,他的东壁挂葫芦可能象征着一种无拘无束、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

总的来说,这首诗的核心思想是:真正的智慧来自于内心的觉悟和放下,而不是依赖外在的力量或工具。通过摆脱世俗的束缚,回归自然的状态,人们才能找到真正的自由与解脱。这种思想既深刻又富有哲理,让人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也能有所启发。

释鼎需

释鼎需(一○九二~一一五三),号懒庵,俗姓林,长乐(今属福建)人。年二十五读《遗教经》得悟,依保寿乐禅师为比丘。踰十年归里,结庵于羌峰绝顶,三年不下山。后由佛心才禅师挽其出。高宗绍兴初谒宗杲于洋屿,旋随宗杲移小溪,与之分座,由此得声。泉州守请开法延福,后退处洋屿八年,晚居东西禅。二十三年卒,年六十二。为南岳下十六世,径山大慧普觉宗杲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一八、《五灯会元》卷二○有传。释鼎需诗,据《续古尊宿语要》所收《懒庵需禅师语》等书所录,编为一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