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

译文及注释

乳鸦(yā)啼散玉屏(píng)空,一枕新凉一扇风。
小乌鸦的鸣叫鸹耳,待乳鸦声散去时,只有玉色屏风空虚寂寞地立着。秋风吹来,顿觉枕边清新凉爽,就像有人在床边用绢扇在扇一样。
立秋: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中国通常将立秋视为秋季的开始。乳鸦:幼小的乌鸦。啼散:啼叫着飞散了。玉屏空:指屋子显得空寂。玉屏,精致的屏风。

睡起秋声无觅(mì)处,满阶梧叶月明中。
睡梦中朦朦胧胧地听见外面秋风萧萧,可是醒来去找,却什么也找不到,只见落满台阶的梧桐叶,沐浴在朗朗的月光中。
秋声:秋天西风吹得树木萧瑟作响的声音。无觅处:无处可寻。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小乌鸦的鸣叫鸹耳,待乳鸦声散去时,只有玉色屏风空虚寂寞地立着。秋风吹来,顿觉枕边清新凉爽,就像有人在床边用绢扇在扇一样。
睡梦中朦朦胧胧地听见外面秋风萧萧,可是醒来去找,却什么也找不到,只见落满台阶的梧桐叶,沐浴在朗朗的月光中。

注释
立秋: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中国通常将立秋视为秋季的开始。
乳鸦:幼小的乌鸦。
啼散:啼叫着飞散了。
玉屏空:指屋子显得空寂。玉屏,精致的屏风;
秋声:秋天西风吹得树木萧瑟作响的声音。
无觅处:无处可寻。
“满阶”句:满台阶的梧桐叶。据说在立秋的时节,梧桐的叶子最先凋落。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夏秋季节交替时的细致入微的感受,写了立秋一到,大自然和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的变化。全诗的境况,紧扣题意,构思巧妙。

此诗精神全在一个“寻”字。写一种朦朦胧胧,惆怅无奈的情态。

“乳鸦啼散玉屏空”写傍晚时景色的变化。起初小乌鸦还待在树枝上或屋檐上叫着,天黑了,乌鸦归巢了,就再也听不到乌鸦的叫声了。乌鸦有结群营巢的特点,所以傍晚时,乌鸦的叫声还是比较多的。老乌鸦不太喜欢叫,叫起来声音也粗砺,比较难听。而乳鸦比较喜欢叫,声音也柔和些,不是很难听。傍晚时玉屏上的字画还能看得比较清楚,天黑了,玉屏上的字画就看不见了,显得空空的了。当然,听不到乌鸦叫,看不见玉屏上的字画,于是屋内也就显得安静空旷了。

“一枕新凉一扇风”写诗人躺在床上用扇子扇风时的感受,夏天扇风,觉得不是很凉快,因为空气的温度比较高。立秋扇风,觉得分外凉爽,因为秋天到来了,空气的温度也低了些。“新凉”中的“新”字写出了这种变化。当然这种感觉上的质变,也有心理因素在起作用。

“睡起秋声无觅处”句写夜里秋风由劲吹到停止的过程。起初还听到秋风吹动草木发出呜呜的声音,起床后一点声音都听不到了。起床寻觅秋声,说明诗人对秋天的到来十分关注。

“满阶梧桐月明中”写在明亮的月色中,见到台阶上落满了梧桐叶,诗人终于清楚地见到了秋天到来的足迹。因为秋高气爽,所以秋天的月亮特别明亮。因为梧桐是落叶乔木,叶子比较阔,所以让人觉得梧桐落叶比较早,比较显著。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写出了夏秋之交自然界的变化。有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如“满阶梧叶”,所谓“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有的变化不是很显著,如首句通过声音能判断出是来自“乳鸦”,次句写立秋夜扇的风特别凉爽。这都反映出诗人对事物的变化特别敏感,对生活的观察与体验特别细致。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立秋时节的微妙感受,通过日常小景传递出季节转换的灵动之美。

前两句写傍晚到入睡的体验:小乌鸦的啼叫声渐渐消失在白玉屏风般的夜空里,诗人枕着初秋的凉意,摇着扇子缓缓入眠。"乳鸦啼散"四个字活画出暮色中鸟雀归巢的动态,"玉屏空"的比喻让夜空显得澄澈透亮。"一枕新凉"是立秋最典型的身体记忆——终于不用整夜摇扇了,一个"新"字透着对凉爽的期待。

后两句捕捉半夜醒来的瞬间:睡梦中依稀听到秋声(可能是风声或落叶声),醒来却寻不到踪迹,只见月光洒满台阶,梧桐叶静静躺着。这里藏着巧妙的转折——"无觅处"说明秋意尚浅,但"满阶梧叶"又悄悄证实秋天确实来了。月光下的梧桐叶像大自然盖的邮戳,悄悄宣告季节的更替。

全诗妙在把抽象的"立秋"化作可感的生活画面:用啼散的鸦群写暮色,用枕席间的凉意写气候,用梧叶的声响写季节讯号。诗人没有直接抒情,但通过"寻秋声"这个可爱举动,让我们看到他敏感细腻的童心。这种捕捉生活细微变化的观察力,正是古典诗歌最动人的地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