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寒食节(古代清明节前的重要节日)时,诗人身处异乡的所见所感。
开头两句说:江东地区又到了禁火的寒食节,城外的路上都是去扫墓的人。这里用"禁烟节"点明时间,"上冢人"展现节日氛围,但"无非"二字透露出诗人觉得这些场景年年如此,略显平淡。
中间四句是诗人的感慨:我长期漂泊在外不能回家,是因为时局动荡(世难);和老朋友相见时,才感到真正的亲切。河边亭台里人们喝着春酒赏景,花树下穿着体面衣服的,都是些逃避现实的闲散之人。这里"逸民"暗指诗人自己这类不愿迎合世俗的人。
最后两句突然转折:那嫩绿的柳条仿佛在故意欺负我——因为我的鬓发已经像银子一样花白了。这里用柳树的青春反衬自己的衰老,把无形的愁绪写得生动可感。
全诗妙在把节日热闹与个人孤独对比,用"春酒""花下"等明快意象反衬漂泊之苦,最后用拟人手法让柳树"欺负"自己,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语言看似平淡,实则暗藏深沉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