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城门外书所见二首 其二
我行荒林翳,道傍卧丰碑。平生颇好古,下马细读之。
卢龙刘节度,生当大唐时。杖策奋威武,勋业开边陲。
人无百年身,既盛还当衰。植此颂功德,亦有千年期。
埋没蔓草间,赫赫谁复知?往者已可叹,来者更可悲。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诗人在南城门外荒林边看到一块古碑的感慨。
诗人路过一片荒凉的树林时,发现路边倒着一块石碑。他平时就喜欢研究古物,于是下马仔细查看。碑文记载的是唐朝卢龙节度使刘济的事迹——他当年持剑征战,在边疆立下赫赫战功。
诗人由此想到:人生不过百年,再辉煌的功业终会衰落。古人立碑想流传千年功名,如今却淹没在杂草丛中,当年的威名还有谁知道呢?过去的事已令人叹息,而想到后人也会忘记我们,更觉悲哀。
全诗通过一块荒废的功德碑,揭示了三个深刻的人生真相:
1. 时间会消磨一切辉煌
2. 留名千古的愿望往往落空
3. 人类对"被遗忘"的恐惧是永恒的
诗人用平实的语言,把"看到古碑-追忆往事-感慨人生"的过程写得层层深入。最后两句"往者已可叹,来者更可悲"尤其打动人心,让每个读者都能感受到那种跨越时空的生命共鸣。
刘鹗
刘鹗(è)(1857年10月18日—1909年8月23日),清末小说家。谱名震远,原名孟鹏,字云抟、公约。后更名鹗,字铁云(刘铁云),又字公约,号老残。署名“洪都百炼生”。汉族,江苏丹徒(今镇江市)人,寄籍山阳(今江苏淮安区)。刘鹗自青年时期拜从太谷学派南宗李光炘(龙川)之后,终生主张以“教养”为大纲,发展经济生产,富而后教,养民为本的太谷学说。他一生从事实业,投资教育,为的就是能够实现太谷学派“教养天下”的目的。而他之所以能屡败屡战、坚韧不拔,太谷学派的思想可以说是他的精神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