勘书

儒家无外事,招客勘青编。
笔墨东西置,朱黄次第研。
频忧伤点窜,细恐误流传。
改易文辞正,增加字数全。
目因繁处倦,心向注中专。
端坐穷今古,披襟见圣贤。
疲劳时举白,游息或谈玄。
得兴忘昏旭,题名记岁年。
栖毫思确论,废卷恨忘篇。
鱼鲁皆刊定,谁人敢间然(《宋文鉴》卷二二)。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儒家学者专心校勘书籍的场景,展现了古代知识分子严谨治学的态度和对学问的敬畏之心。

诗的开头说儒家学者没有其他杂事,专心邀请同好一起校勘书籍。他们摆放好笔墨工具,按顺序使用朱砂和雌黄(古代校书用的颜料)进行批注。这里用"东西置""次第研"这些动作细节,生动展现了校书工作的井然有序。

中间部分详细描写了校勘过程:学者们频繁修改错漏,生怕流传错误;他们增补缺字、修正文辞,眼睛因繁复的工作而疲倦,但心思始终专注在注释上。通过"端坐穷今古"等句,我们看到学者们正襟危坐,透过古籍与古代圣贤精神对话的虔诚姿态。

诗的后半段展现了学者们劳逸结合的生活:疲倦时举杯小憩,休息时谈论玄理。他们沉醉其中忘记了时间流逝,只在题名时记下年份。停笔时思考如何准确论述,合上书卷又为遗忘的篇章而遗憾。最后两句是自豪的宣告:所有错字都已订正,谁还敢提出异议呢!

全诗最动人的是对"专注"的描写:学者们虽然身体疲惫,但精神高度集中;虽然工作枯燥,却能乐在其中。这种对学问的纯粹热爱,以及"一定要把工作做到完美"的执着精神,正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可贵品质。诗中"得兴忘昏旭"的忘我境界,至今仍能引起现代读者的共鸣。

孙仅

(969—1017)蔡州汝阳人,字邻几。孙何弟。真宗咸平元年进士。景德初拜太子中允、开封府推官,迁右正言、知制诰,同知审官院。以尝倅京府,谙民政,命知永兴军府,为政颇宽。大中祥符初,还知审刑院,累进给事中。有《甘棠文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