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延平王祠
国能独立无小大,蜂虿有毒谁敢害?
魏之辽东梁吴越,仰人鼻息真奴辈(翻杨以迥祠联语。)。
呜呼贤哉延平王,弱冠起义辞宫墙。
割据金厦两小岛,东南七省忧海防。
承恩隆武初赐姓,永历分茅加九命。
移孝作忠岂得已,太师训子不以正。
惟王诞降三神峰,扶舆磅礡气独钟。
八旗弓马不挂眼,誓奉天子还九重。
海上治兵心力瘁,江南一败真短气。
苍穹白日鉴精诚,东洋出现新天地。
一夜骑鲸鹿耳门,荷兰名王竖降幡。
水师仍习昆明战,军食初营渭上屯。
婆娑世界真天府,经纶草昧暂偃武。
西来遗老如归市,北伐生蕃弥拓土。
燕都君长漫销兵,捲土重来势可惊。
太息天将明祚绝,大星忽落赤嵌城。
如王不惭奇男子,明末群雄谁可比?
勤王大业虽不成,一片丹心照青史。
披荆斩棘更难忘,开辟功勋地共长。
今日海邦三易主,开山庙貌尚馨香。
魏之辽东梁吴越,仰人鼻息真奴辈(翻杨以迥祠联语。)。
呜呼贤哉延平王,弱冠起义辞宫墙。
割据金厦两小岛,东南七省忧海防。
承恩隆武初赐姓,永历分茅加九命。
移孝作忠岂得已,太师训子不以正。
惟王诞降三神峰,扶舆磅礡气独钟。
八旗弓马不挂眼,誓奉天子还九重。
海上治兵心力瘁,江南一败真短气。
苍穹白日鉴精诚,东洋出现新天地。
一夜骑鲸鹿耳门,荷兰名王竖降幡。
水师仍习昆明战,军食初营渭上屯。
婆娑世界真天府,经纶草昧暂偃武。
西来遗老如归市,北伐生蕃弥拓土。
燕都君长漫销兵,捲土重来势可惊。
太息天将明祚绝,大星忽落赤嵌城。
如王不惭奇男子,明末群雄谁可比?
勤王大业虽不成,一片丹心照青史。
披荆斩棘更难忘,开辟功勋地共长。
今日海邦三易主,开山庙貌尚馨香。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歌颂民族英雄郑成功(延平王)的史诗,用热血沸腾的语言讲述了他抗清复明的壮烈人生。全诗分为四个部分层层递进:
一、开篇先声夺人(1-4句)
用马蜂毒刺作比喻,强调国家不论大小都要保持独立尊严,讽刺那些依附强权的政权(如魏国、吴越等)都是软骨头,为后面郑成功的硬汉形象做铺垫。
二、英雄成长记(5-16句)
像传记电影般展开郑成功的人生轨迹:20岁放弃贵族生活起兵抗清→以厦门金门为根据地→接受南明皇帝赐姓"朱"(成为国姓爷)→带着父亲"忠孝不能两全"的遗憾坚持抗清。特别用"三神峰"的传说渲染他是天地灵气孕育的英雄,说他根本看不上清军的骑兵战术,一心要恢复大明江山。
三、高潮战役(17-28句)
浓墨重彩描写两大高光时刻:1.在台湾鹿耳门奇迹登陆,让荷兰殖民者举白旗投降,像汉代昆明湖练水师、唐代渭河屯田那样建设台湾;2.把台湾建成反清复明基地,吸引大批明朝遗民,还开发原住民土地。可惜最终北伐失败,像流星陨落般在台南去世,留下"天亡大明"的悲叹。
四、永恒丰碑(最后8句)
把郑成功放在明末群雄中比较,说他虽然事业未成,但丹心永耀史册。最动人的是结尾:虽然台湾政权几经更迭(暗示历经荷兰、明郑、清朝),但老百姓至今还在郑成功庙里焚香祭拜,就像台湾的开拓者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全诗最打动人心的三点:
1.用"骑鲸渡海"等超燃画面代替说教,把历史写成热血传奇
2.不回避失败但更强调精神不朽,失败英雄反而更令人动容
3.结尾的民间香火暗示:真正的历史评判者在民心,不在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