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醉僧图
僧之饮酒,地狱咫尺。
此僧饮酒,天龙辟易。
僧之饮酒,背面抵讳。
此僧饮酒,口角觱沸。
披毛带角即不理,倒阶卧路而已矣。
一生般若几杯汤,个是逃禅真法子。
不忧兜率不着渠,只忧兜率无酒酤。
临行自谤不羞耻,至今留与人画图。
画图得龙眠,画形兼画意。
君看阿堵中,如如元不死。
是卧是死谁得知,手中尚记携鸱夷。
翻河倒海不救渴,安得馀沥流于斯。
我观此僧面孔真滑稽,醉中定解草圣并赋诗。
当其幕天席地时,惜无人以笔墨随。
纷纷散圣今何为,赖有一醉留其奇。
君不见夜雨闭门难学柳下惠,又不见背水置阵古来惟有韩将军。
此僧饮酒,天龙辟易。
僧之饮酒,背面抵讳。
此僧饮酒,口角觱沸。
披毛带角即不理,倒阶卧路而已矣。
一生般若几杯汤,个是逃禅真法子。
不忧兜率不着渠,只忧兜率无酒酤。
临行自谤不羞耻,至今留与人画图。
画图得龙眠,画形兼画意。
君看阿堵中,如如元不死。
是卧是死谁得知,手中尚记携鸱夷。
翻河倒海不救渴,安得馀沥流于斯。
我观此僧面孔真滑稽,醉中定解草圣并赋诗。
当其幕天席地时,惜无人以笔墨随。
纷纷散圣今何为,赖有一醉留其奇。
君不见夜雨闭门难学柳下惠,又不见背水置阵古来惟有韩将军。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幽默夸张的笔法,描绘了一个与众不同的醉酒和尚形象,颠覆了人们对僧人清规戒律的刻板印象。全诗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来理解:
1. 叛逆的醉僧形象 诗中通过对比塑造了一个"反套路"的和尚:普通和尚喝酒会下地狱,这个和尚喝酒却能让天龙退避;普通和尚偷偷喝酒还抵赖,这个和尚喝酒喝得痛快淋漓。他不在乎佛门戒律("披毛带角即不理"),喝醉了就随地躺倒,把佛教智慧(般若)当成解酒汤,用醉酒来逃避禅修。
2. 酒鬼的终极追求 和尚甚至说死后不怕去不了极乐世界(兜率天),只担心天堂没酒喝。这种夸张的自白展现了嗜酒如命的性格,连死后都惦记着喝酒。画家龙眠居士不仅画出了他的醉态,更画出了他醉中自在的精神状态。
3. 醉酒的艺术境界 诗人猜想这个和尚醉后肯定擅长狂草书法和即兴作诗,可惜当时没人记录。最后用两个典故作对比:普通人很难像柳下惠那样坐怀不乱,打仗也很少有人像韩信那样背水列阵——正如很少有人能像这个醉僧,用放浪形骸活出真性情。
全诗核心是通过醉僧形象表达:真正的修行不一定在清规戒律中,率性而为、活出本真也是一种生命境界。诗人用市井化的语言(如"解酒汤""没酒喝")和夸张的比喻(翻江倒海解不了渴),让严肃的宗教主题变得生动有趣。
黄文雷
黄文雷,字希声,号看云,南城(今属江西)人。理宗淳祐十年(一二五○)进士,辟为酒官。舟归次严陵滩,溺死。有《看云小集》。事见明正德《建昌府志》卷一五。黄文雷诗,以汲古阁影宋抄《南宋六十家小集》本为底本,校以清顾氏读画斋刊《南宋群贤小集》本(简称群贤集)及《两宋名贤小集》本(简称名贤集)。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