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婆石
撑空叠石何嵯峨,世传其名曰堆婆。
乃在淛岭之巅,吴山之阿。
我来于此少憩息,借问父老元如何。
父老为言五代时,有婆姓方氏结茅岭巅两鬓皤。
为念往来渴,均施汤水无偏颇。
行人以此尽感激,婆言吾亦期无他。
早晚吾骨只堆此,愿将一石堆吾坡。
尔来迄今四百载,行人堆石不少差。
我亦拾石堆其冢,既行且欢复逶迤。
今冢之高过百尺,堆石亦已岂虚过。
乃知一饮一滴水,恩至久远不可磨。
古人一饮在必报,如此传说夫岂讹。
吁嗟俗世人,乃道无恩波。
反恩以为仇,此语愚已多。
我适来此秋向晚,满屦霜叶仍吟哦。
因笔记此堆婆石,慷慨为赋堆婆歌。
乃在淛岭之巅,吴山之阿。
我来于此少憩息,借问父老元如何。
父老为言五代时,有婆姓方氏结茅岭巅两鬓皤。
为念往来渴,均施汤水无偏颇。
行人以此尽感激,婆言吾亦期无他。
早晚吾骨只堆此,愿将一石堆吾坡。
尔来迄今四百载,行人堆石不少差。
我亦拾石堆其冢,既行且欢复逶迤。
今冢之高过百尺,堆石亦已岂虚过。
乃知一饮一滴水,恩至久远不可磨。
古人一饮在必报,如此传说夫岂讹。
吁嗟俗世人,乃道无恩波。
反恩以为仇,此语愚已多。
我适来此秋向晚,满屦霜叶仍吟哦。
因笔记此堆婆石,慷慨为赋堆婆歌。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感人的民间故事,通过"堆婆石"这个意象传递了知恩图报的深刻道理。
全诗分为三个部分:
1. 故事背景(开头到"愿将一石堆吾坡")
诗人看到高耸的堆婆石,听老人讲五代时期有位方婆婆在山上搭茅屋,常年为过路人免费提供茶水。婆婆临终前只希望路人能用石头堆个坟。
2. 报恩传统("尔来迄今四百载"到"恩至久远不可磨")
四百年来,每个喝过婆婆茶水的路人都会捡块石头堆在坟上。如今坟堆已有百尺高,说明点滴恩情能被永远铭记。
3. 现实对比("古人一饮在必报"到结尾)
诗人感慨现在有些人不懂感恩,甚至恩将仇报。他特意在深秋时节来此,踩着落叶写下这首诗,用"堆婆歌"唤醒人们的感恩之心。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用真实可感的石头堆,把抽象的道德观念具象化
- 通过古今对比,批判了现实中的忘恩负义
- 语言平实却饱含深情,最后落叶满鞋的细节让抒情更真实
核心启示:小小的善举能跨越时空,真诚的付出终会获得回报。就像婆婆的一碗茶水,换来了四百年的石头纪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