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嘉叔平既斩衰祝之以诗

大儿年十四,三五不知八。
源流於其母,造化保太察。
小儿十岁周,松竹不知对。
吾休置奴婢,天遣供井碓。
我昔训童多,虚受人家怨。
愚智暗中分,何以偿渠愿。
怪我自生儿,寒窗仍未睹。
新朋责我苛,诲之非莽卤。
易教委虚谈,过庭祗取笑。
谁将蝴蜨飞,勒作秋蝉叫。
乃舅久从游,村巫语又听。
身死欲葬埋,发掘安可凭。
两世太平山,此墓何人主。
有房既分派,无息堪应举。
农商攀不及,矧乃君子儒。
生前聊尔尔,没后真卑污。
他日主我丧,通经得两郎。
试之以巨创,整整到大祥。
愿汝且康健,送我归山岗。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一位父亲写给两个儿子的家训,用朴实的生活语言表达了对孩子的教育、家庭责任和人生归宿的思考。全诗可分为四个部分:

1. 孩子的现状(前8句)
父亲描述大儿子14岁还不会算数("三五不知八"),小儿子10岁连松竹都分不清。他把孩子笨拙的原因归结为遗传自母亲("源流於其母"),但语气中带着无奈而非责备。提到家里没有仆人,孩子要自己干打水舂米的杂活,暗示要培养孩子吃苦耐劳。

2. 教育反思(中间12句)
父亲反思自己以前教别人家孩子时遭人埋怨,意识到教育要看天赋("愚智暗中分")。现在有人批评他对亲生儿子太严厉,他辩解教育不能马虎("诲之非莽卤")。用"蝴蝶变秋蝉"的比喻,表达对刻板教育的反感,认为孩子舅舅和村巫的胡乱教导反而误人子弟。

3. 身后之忧(接着10句)
父亲担忧死后安葬问题:祖坟无人主持,家族没有能考科举的后代。感叹自己既不是富商也不是儒生,活着勉强过得去,怕死后凄凉。这里透露出传统社会对"香火传承"的焦虑。

4. 临终嘱托(最后6句)
把丧事托付给两个儿子,要求他们认真守孝("整整到大祥"指完整服丧期)。最后一句"愿汝且康健,送我归山岗"突然柔软,暴露出严厉外表下的父爱本质——最朴实的愿望不过是孩子平安健康,能给自己送终。

全诗亮点
- 用"三五不知八"等生活化比喻,比直接说"愚笨"更生动
- 展现传统父亲的矛盾心理:既要严厉管教,又难掩温情
- 反映古代普通人家的真实困境:教育、生计、身后事的多重压力
- 结尾从说教突然转为深情,形成情感冲击力

这位父亲像很多中国严父一样,用责备的语气说着最牵挂的事,在谈生死大事时反而流露出最深的爱。诗中既有"筷子头上出逆子"的管教智慧,也藏着"临行密密缝"式的牵挂。

陈藻

宋福州福清人,字元洁,号乐轩。师事林亦之,为林光朝再传弟子。不仕,授徒不足自给,课妻子耕织以为生。卒年七十五。私谥文远。有《乐轩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