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深秋夜晚独坐时的孤独与感慨,语言平实却情感深沉。
前两句写景:城头的号角声伴着月光传来,微凉的夜风透入房间。这里用"角声"和"月光"营造出寂静清冷的氛围,暗示时间已是深夜。
中间四句转入抒情:诗人感觉自己像无根的浮萍,总是漂泊不定;虽然写诗很辛苦,却始终不愿放弃。独坐太久,灯芯都烧成了灰烬;忧愁太多,鬓角都要染上白霜。这里用"灯烬"和"霜鬓"两个意象,生动表现了诗人熬夜苦吟、忧思过度的状态。
最后两句是人生感慨:人终究会老去,但自己的诗作和品格,不知有谁能传承下去?这里透露出诗人对生命短暂的无奈,以及对身后之名的隐隐担忧。
全诗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它用最朴素的语言(灯芯、白霜这些日常事物),道出了每个普通人都会有的感受——对时光流逝的焦虑,对人生价值的思考。诗人没有刻意说教,只是如实记录了一个失眠夜晚的所见所感,却让读者能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释斯植
释斯植,字建中,号芳庭,武林(今浙江杭州)人。曾住南岳寺,晚年筑室天竺,曰水石山居。与同时诗人胡三省、陈起等多有唱酬。《南宋六十家小集》收有《采芝集》及《采芝续稿》各一卷(续稿有理宗宝祐四年自跋)。事见本集及《续稿跋》。释斯植诗,以汲古阁影宋抄《南宋六十家小集》本为底本,《采芝集》编为第一卷,《采芝续稿》编为第二卷。校以读画斋本《南宋群贤小集》(简称群贤集)。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