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三哀 其二

龙门后死者,旷世得谈子。
终老博士身,义风振闾里。
磐礴卧江山,疏野气味美。
薄俗难使真,独负苍生耻。
上下数千年,衡断无与比。
昭代十六皇,圣德系泰否。
兰台空汗青,名山正时纪。
较仇鲁鱼编,苴笔董狐史。
甲申逢世患,徒步阙廷死。
去列幕府雄,气横建业水。
仗剑履间关,画河且高垒。
责我义公徒,破家存国祀。
悔不用公言,偷活沟壑耳。
生歌平陵东,丘首高风起(处士谈孺木迁。)。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述了一位名叫谈孺木的隐士,他一生坚守道义却怀才不遇,最终在乱世中以死明志的故事。

诗中用"龙门后死者"比喻谈孺木是难得的人才,像跳过龙门的鲤鱼一样杰出。他虽然满腹经纶("磐礴卧江山"形容学识渊博),却只能当个小小的博士官,在乡间传播正义之风。诗人感叹世俗虚伪("薄俗难使真"),让这样的贤人背负着"未能拯救苍生"的耻辱。

在历史评价方面,诗人认为谈孺木的见识超越千年("上下数千年,衡断无与比"),可惜他的才华被埋没。明朝十六位皇帝统治时期("昭代十六皇"),谈孺木本可以像古代史官董狐那样秉笔直书,记录真实历史。

甲申年(1644年明朝灭亡)天下大乱时,谈孺木徒步进京以死殉国。后来他加入抗清军队("去列幕府雄"),在南京一带("建业水"指南京)英勇作战。诗中"仗剑履间关"描写他持剑穿越险关,"画河且高垒"指他参与军事防御。

最后诗人表达悔恨:后悔没听谈孺木的忠告,现在自己苟且偷生("偷活沟壑耳"),而谈孺木像汉代义士一样,用生命谱写了"平陵东"这样的悲歌。结尾"丘首高风起"比喻谈孺木的精神像山丘一样崇高,永远激励后人。

全诗通过对比手法,突出了乱世中知识分子的艰难选择:有人苟且偷生,有人舍生取义。谈孺木的形象,代表着中国古代文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追求。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