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古诗(六首。永乐五年)

武皇藉文景,民殷仓粟陈。
不守清净化,开边政多门。
四方屡游幸,万里行三军。
有子不自保,哀哉真少恩。
外虚仁义名,奈兹多欲身。
神仙在何处,茂陵今几春。

现代解析

这首诗借古讽今,批评了汉武帝好大喜功、劳民伤财的行为。

开头说汉武帝继承了文景之治留下的好家底(国家富裕、粮仓充足),但他没有延续前朝清静无为的治国方针,反而四处征战、大兴土木。诗中用"开边政多门"暗指他同时开展多项耗费国力的工程。

中间部分直接批评汉武帝:他频繁出巡、劳师远征,连自己的儿子都保护不好(暗指太子刘据被逼造反的悲剧),实在是个冷酷无情的君主。表面打着仁义的旗号,实际上是个贪得无厌的人。

最后两句尤为犀利:他一生追求长生不老,可神仙在哪里呢?如今他的陵墓(茂陵)又经历多少春秋了?这是对汉武帝求仙问道的辛辣讽刺,暗示人终有一死,折腾再多也是徒劳。

全诗通过对比手法,先扬后抑,用简练有力的语言,把对统治者的不满表达得淋漓尽致。既批评了穷兵黩武的治国方式,也讽刺了追求长生的荒唐,对当时明朝永乐皇帝的好大喜功也有警示作用。

朱高煦

朱高煦(xù)(1380年-1426年),明成祖朱棣次子,明仁宗朱高炽同母弟,徐皇后所生。朱高煦最初被封为高阳郡王,后随父亲起兵靖难,累立战功。成祖即位后,封为汉王,藩国云南。他却一直留居南京,不肯就藩,多次谋取太子之位,纵使私兵劫掠,僣用乘舆器物。永乐十五年(1417年),被强令就藩乐安州,但仍不悔改。宣德元年(1426年),明宣宗继位,朱高煦起兵造反,却在宣宗亲征后投降,被废为庶人,囚禁在西安门内。后与诸子相继被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