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美好的中秋月夜,诗人与师长朋友一起赏月的场景。
开篇用"银河潋滟"形容星光闪烁的夜空,"碧云鲜"展现秋高气爽的天气。诗人悠闲地倚在柴门边,看到一轮圆满的明月。月光洒在苍松上,带着露珠显得格外清透;倒映在秋水中,波光粼粼却不见雾气朦胧。
夜深人静时,钟声渐歇,诗人觉得凉意袭来便添衣而坐。熏香燃尽也无妨,可以比客人晚些就寝。最后诗人感叹:一年中只有今夜月光最皎洁,千万不要辜负这美好的月色和相聚时光。
全诗通过细腻的月光描写,营造出恬淡悠远的意境。"清带露"、"淡无烟"等用语清新自然,最后"莫教容易负婵娟"的感慨,既表达了对月色的珍惜,也暗含对师生情谊的珍视。诗中那份闲适自得的心境,特别能引起现代人对慢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