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和歌辞。燕歌行
请君留楚调,听我吟燕歌。家在辽水头,边风意气多。
出自为汉将,正值戎未和。雪中凌天山,冰上渡交河。
大小百馀战,封侯竟蹉跎。归来霸陵下,故旧无相过。
雄剑委尘匣,空门唯雀罗。玉簪还赵女,宝瑟付齐娥。
昔日不为乐,时哉今奈何。
出自为汉将,正值戎未和。雪中凌天山,冰上渡交河。
大小百馀战,封侯竟蹉跎。归来霸陵下,故旧无相过。
雄剑委尘匣,空门唯雀罗。玉簪还赵女,宝瑟付齐娥。
昔日不为乐,时哉今奈何。
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一位边关老兵的视角,讲述了他从军报国却落得凄凉晚年的故事,充满了壮志未酬的悲凉感。
开头四句像电影开场:诗人邀请大家暂缓听楚地的柔美曲调,来听听他这首关于燕地征战的歌。这位老兵的家在辽河源头,那里常年刮着凛冽的边塞风沙,养成了他豪迈的性格。
中间八句是老兵的自述:他作为汉朝将领驻守边疆时,正逢战事不断。在冰雪中翻越天山,在冻河上艰难行军,经历过上百场战斗。但令人心酸的是,如此拼命却始终没能立功封侯,暗示了朝廷对边关将士的漠视。
最后八句描写他退役后的凄惨境遇:回到霸陵(汉代军人退役聚居地)后,连老朋友都不来看望。曾经杀敌的宝剑在积灰,家门口冷清得只有麻雀。他把玉簪还给歌女(暗示无力供养家眷),宝琴送给乐伎(放弃享乐)。最后发出锥心之问:年轻时不懂及时行乐,如今年老体衰又能怎样呢?
全诗最打动人的是强烈的对比:前半段风雪行军的热血画面,与后半段门可罗雀的凄凉形成巨大反差。通过一个被遗忘的老兵故事,揭露了封建时代军人"狡兔死走狗烹"的悲剧命运。最后两句的悔恨,不仅是个人感慨,更是对那个辜负将士的时代的控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