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杂咏(五首) 其一

国策备荒兼备战,群供驱使日无宁。
筑城举锸创犹裹,习战冲锋喘不停。
黎庶真难知死所,元戎尚肯惜生灵。
莫言足食足兵日,便可扬威讨不庭。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国家备战时期百姓艰辛生活的画面,带有强烈的社会批判色彩。

前四句用白描手法写备战场景:国家一边储备粮食一边准备打仗,老百姓整天被驱使着干活不得安宁。人们举着铁锹修筑城墙时手上磨出血泡,训练冲锋时累得气喘吁吁。这些细节像镜头特写,让我们看到普通人在国家机器下的疲惫状态。

五六句形成尖锐对比:老百姓连自己会死在哪里都不知道,而军队统帅们却不在乎百姓死活。这里"元戎"(军队首领)与"黎庶"(平民)的强烈反差,揭示了权力阶层与平民的命运差异。

最后两句讽刺更深:别说粮食充足、兵强马壮了就能随便出兵打仗。诗人表面说"莫言",实际在批评当权者把"足食足兵"当作侵略借口的虚伪。结尾"讨不庭"(攻打不服从的国家)暗示这种战争可能只是为满足当权者野心。

全诗像一篇微型纪录片,既有筑城练兵的具体画面,又有"百姓如草芥"的深沉叹息,最后落点在反对穷兵黩武的思想上。诗人用百姓的血泡和喘息,对抗着宏大叙事中的"扬威"口号,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让批判更有穿透力。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