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动荡、民生疾苦的深切忧虑,以及怀才不遇的苦闷心情。
首联"举世谁堪借箸谋,年来懒上仲宣楼"直抒胸臆:天下竟找不到能共商国事的人,自己这些年也像王粲(仲宣)一样,懒得登高望远。这里用"借箸"典故暗示无人能理解自己的治国策略,"仲宣楼"则暗含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颔联"地无草木春何在,野有旌旗夜不收"描绘了一幅荒凉战乱的景象:大地寸草不生,春天仿佛消失了;战场上旌旗招展,战事昼夜不息。这两句通过自然与战争的对比,凸显了民不聊生的惨状。
颈联"民隐尚期循吏恤,边才还待庙堂求"道出作者的政治理想:百姓疾苦还指望清官体恤,边防人才需要朝廷主动选拔。这里既表达了对百姓的同情,也暗含对朝廷用人不当的批评。
尾联"纶扉更作狂澜障,极目东南万里愁"将情感推向高潮:朝廷重臣本应力挽狂澜,却成了阻挡变革的障碍;放眼东南,万里江山尽是忧愁。最后这个"愁"字,既是为国家命运忧愁,也是为自己抱负难展忧愁。
全诗语言凝练,情感深沉,通过个人感受与时代背景的交织,展现了知识分子在乱世中的责任意识和无力感。诗中"草木""旌旗"等意象生动鲜明,"借箸""仲宣楼"等典故用得自然贴切,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那个战火纷飞、民生凋敝的时代氛围。